最近看到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一个数据引起了我的格外注意: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迈入普及化阶段。在我看来,立足新时代新起点新阶段科学谋篇布局,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更有力支撑强国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机遇和重大课题。

​​樊丽明
​​樊丽明 全国人大代表 山东大学校长


高校首先要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认为,发展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实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全面实现教育教学各环节同向同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与此同时,高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使其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际地位相匹配。我建议,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专业布局,推进专业建设的现代化和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复合化,使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比如,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改造力度,推进“新文科”建设,健全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我认为,我们的高等教育还应大力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造就一大批有志于攀登世界学术高峰、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军人才,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人才基础;加大卓越人才培养,推进“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建设,占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高地,全面提升国家硬实力。二是革新人才培养体系,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新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专业,同时推进专业方向、辅修专业、微专业建设,实施荣誉培养计划和荣誉学分计划,加快示范性学院建设,推动人才培养的高端化、国际化和多样化,实现专业的及时快速调整,着力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三是强化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进一步扩大中国高等教育的世界影响力。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的常态化监控机制建设,引领高校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制机制,加强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促进办学的标准化,打造教学质量文化。在实现中国标准化和国际标准化实质等效基础上,推动中国标准化的国际化,力争以中国理念、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近年来,山东大学大力推进专业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推进“六卓越一拔尖”“四新”建设,特别是在“新文科”建设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建立起包括专业—方向—微专业及荣誉方案、荣誉学分的系统化专业体系,设立的17个微专业发挥了良好示范作用;持续完善“三跨四经历”“暑期学校”等人才培养模式,在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改革上迈出坚实步伐。

面向未来,我认为,高校应牢牢把握国家战略需求,扎根中国、争创一流,努力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教育报2020年5月24日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