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2012-07-24 关键词:自动化 节能减排 能源管理  按照“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要实现非化石能源的占比从8.3%上升到11.4%;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7%;同时单位GDP的能源使用量减少16%。  这个目标让节能服务成了一桩“大生意”。按照《2011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年度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公司数量将近3900家,其中备案的节能服务企业1719家,实施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1472家,比2010年增加了88.23%。行业从业人数也大幅度增加,从原来的17.5万人增加到37.8万人,增加116%。但是,这些涌入者很快就发现,看得见的“蛋糕”要吃到嘴里,并没有那么容易。  建立标准  按照国外已有的成功模式,通过实现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节能服务公司大多通过前期垫付部分支付节能项目成本,以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耗能企业和能耗设备进行升级,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企业则可以从中获利。但在实际运行中,难度并不小。  “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业主不愿意前期投入资金,我们自己经常要垫付全部的前期资金,可是这一个项目的经营周期至少在两年以上,我们一个公司很难同时运作多个项目。”北京一家节能服务企业的项目经理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没有了规模,自然也就制约了效益提升。到银行寻求融资是他们的本能反应,但是,新兴行业所遭遇的尴尬也就此凸显。  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是个特殊项目,没有抵押物或抵押物很少。不少银行出于风险控制考虑,常常会拒绝放贷,让节能服务公司不敢签下大项目。没有大项目,企业就没有高利润,节能服务公司就此陷进了一个“恶性循环”。  “绿色信贷面临的难题有两个:一是行业风险,二是收益保障。”浦发银行公司及投资银行总部副总经理杨斌称,对于节能服务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从2010年起浦发银行就成立了专门的团队进行研究。  从银行的角度,杨斌表示,国内从事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公司经营时间短,大多数公司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注册资本较小、财务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在银行贷款审核过程中信用评级较低。  但是,绿色信贷的经济潜力却是不容小觑的。前述项目经理表示,以水泥余热发电为例,既有政府税收减免,又能实现能源节约,通过财务计量后发现,项目回收期可大幅提升、实现经济效益。但关键是,大多数银行无法评估效益并转换为担保要素。  或许是看到了这个“破题”的节点,在将绿色信贷提升为主要发力领域之后,浦发银行在过去的4年间,与IFC、国家能源局等单位合作,帮助银行风险审批人员去了解行业技术、市场以及政策变化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