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 之动感惠民生收录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    新能源汽车   医疗器械   智能制造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渝全国人大代表们热议ing
  
  3月6日
  
  重庆代表团举行
  
  两会专题云记者会
  
  邀请出席全国两会的
  
  4位在渝全国人大代表根据政府工作报告
  
  结合各自工作实际
  
  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进行主题发言
  
  并接受媒体采访
  
  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代表们都说了什么
  
  小布丁为你划重点
  
  ↓↓↓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蓝庆华
  
  ◆加快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重庆是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拥有制造业全部31个大类行业。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目前形成汽车、电子、装备、材料、医药、消费品等“多点支撑”产业格局。
  
  从近一年发展实践来看,“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要求方向一致、完全契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丰富场景、拓展了广阔空间。
  
  下一步,重庆将加快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新时代制造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一、深刻把握“创新”这个特点,助推科创动能澎湃的新重庆建设。
  
  ①建设产业创新平台体系。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面向产业科技创新重大需求,针对性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②完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升级重点产业链技术需求清单,新部署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任务。
  
  ③提升产业本地生成能力。迭代“产业生成+揭榜挂帅”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深化“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研究院经济模式,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市区联动支持有条件区县组建专业型研究院。
  
  二、深刻把握“质优”这个关键,助推实体经济坚实的新重庆建设。
  
  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传统产业领域,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八大行动,以“产线、车间、工厂”为基本单元梯度实施数智化改造。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积极打造长江经济带“氢走廊”,加快绿色产业生态圈打造。
  
  ②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扩大应用场景建设。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拓展更多产业领域,培育形成更多引领产业升级、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③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建设,深化单北斗规模应用及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开辟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深刻把握“先进生产力”这个本质,助推新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①坚定不移推进数字化变革。迭代“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核心场景,梯度培育“AI领航工厂、链网平台工厂、超级无界工厂”未来工厂,以“未来工厂”带动打造数字变革“基本单元”。深入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2.0,深化实施场景驱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等。
  
  ②深化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迭代“亩均账+含金量”亩均论英雄改革机制,分行业分区域明确亩均投入产出准入标准、推进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为园区开发区、企业精准画像,算好产业发展“亩均账”。
  
  ③强力推进高质量招商引资。瞄准聚焦16条标志性产业链中122项尚处空白和177项发展不足的关键环节,紧扣各区县明确的“2+4”产业发展导向,完善招商引资“一张图”。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南岸区委书记、重庆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兼) 许洪斌
  
  ◆ 抓住新质生产力“牛鼻子” 以科技带产业、以园区兴产业
  
 
  
  “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再次提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也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应牢牢抓住新质生产力这个‘牛鼻子’,突出市场主体地位,以科技带产业、以园区兴产业,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助推成渝地区唱好‘双城记’、打造增长极。”许洪斌说。
  
  一是要打造硬核科技,做精新质生产力的“芯片”。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围绕全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要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要首抓能级提升和技术突破。一方面要做好“由大到强”的文章,围绕打造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立足重庆三大科创核心承载区、四大实验室建设,进一步选准方向、整合资源、做出特色,加快建成一批引领成渝、辐射西部、影响全国、面向全球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另一方面要强化川渝协同创新,瞄准空天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脑科学等前沿技术,促进基础研究与重大专项协同发力,共同推动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今年,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将聚集打造全市绿色低碳科创高地,加快广阳湾实验室建设,依托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与北京航天控制自动化所共建蓝翡翠实验室、与四川共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重点实验室。
  
  二是打造优质产业,做强新质生产力的“硬盘”。新质生产力载体是产业,关键在“质优”。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要应致力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同时,更加突出把战新产业、未来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选好盯准数字能源、卫星互联网等前沿赛道,通过“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打造,加快招引、生成一批优质项目,形成现代产业新高地。
  
  三是打造创新园区,做优新质生产力的“主板”。推动园区改革突破,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应做好四件事:首先是选准赛道,每个园区围绕1—2个方向形成特色的产业图谱;其次是创新模式,探索用好“研究院+基金+企业”等成果转化路径;关键在“四链”融合,加快推动“四链”政策、机制、项目、效果评估的横向协同和纵向贯通,带动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人才生态;最终靠营商环境,聚集企业全生命周期,做好“一件事一次办”,实现“办事不出园区”,打造营商环境标杆示范。
  
  许洪斌表示,今年,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将聚焦深化经开区改革,以重庆东站枢纽新城和广阳岛广阳湾片区为主要载体,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发展,系统提升产业、创新、开放、城市“四个能级”,全国“两会”后举办“央渝同行”等系列活动,吸引各方共建重庆高质量发展南部增长极,为双城经济圈极核建设做出新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杜卫东
  
  ◆ 凝聚“芯智”动力 抢抓“新质”机遇
  
  
  
  西永微电园瞄准电子信息“主赛道”,一体化推进部署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芯”赋新,以“智”提质,着力构建支撑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西永微电园集聚了华润微电子、SK海力士、中电科芯片集团、联合微电子中心、三安光电、意法半导体等产业链重点企业近40家,形成了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全力推动重庆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园区集成电路产值约占全市70%,获全国集成电路高质量发展十大特色园区。与此同时,园区抢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助推全市汽车与电子两大万亿级产业融合创新,培育汽车电子产业。从去年10月起,西永微电园携手长安、庆铃、赛力斯等整车头部企业,连续举办了4场汽车电子对接会,向整车厂推荐30余款芯片,8款芯片已供货整车厂;已有50余款汽车电子产品与车企达成采购意向,并在T-box、整车域控制器等领域开展研发合作。
  
  此外,在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方面,西永微电园加快培育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集群式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2022年引入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商业航天项目载体航天天目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一年发射22颗卫星,刷新了掩星气象探测星座系统组网速度的全国记录,标志着重庆空天信息产业在低轨小卫星低成本、批量化快速生产组网等领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紧抓“算力”这一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投资10亿元以上建设400P规模新型智算中心“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已累计为超过300家机关单位、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提供安全、普惠、易用的算力服务,支撑华为盘古、云从从容等11个大模型训练,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算力底座和技术支撑。
  
  “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破解制约园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实力不足、要素配置不齐、产业联动不够、合作交流不深等堵点卡点,充分发挥园区产业生态资源优势和综保区对外开放平台价值,采取跃升式发展逻辑,把资产盘活、资源整合、畅通循环和交流合作作为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焕发新质生产力倍增效应。”杜卫东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党委委员、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史浩飞
  
  ◆ 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 要统筹产业链上下游  合作“接力跑”
  
  “我们团队一直专注于新材料研究,尤其是围绕石墨烯材料的高质量制备和应用,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这些年,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只依靠科研人员自己一个环节的‘百米跑’冲刺还远远不够,要统筹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接力跑’。”史浩飞说。
  
  史浩飞说,一开始,他们团队曾经有“靠自己跑完全程”的思想,但由于找不到技术的应用方向,走了不少弯路。最近几年,团队逐步把思路转变成“靠大家接力跑”,科研端、生产端和应用端深度合作,才一步步打通了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比如,团队与航天领域应用团队紧密合作,针对空间光学载荷的需求、量身定制,反复迭代,成功研制了一款石墨烯超高光吸收材料,有效提升了航天器载荷的探测能力和定量化水平,已经在中国空间站、风云卫星等几十个航天型号上取得了应用。
  
  “因此,在将更多的科技成果转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我认为最关键是把‘接力跑’跑好。”史浩飞说,大家最近都在学习新质生产力理论,他也做了很多功课,新质生产力由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只有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才能真正转换为新质生产力。
  
  今年全国两会,史浩飞带来两个相关建议。
  
  一是建议加强科技领军企业的基础研究能力。他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有一些企业习惯了‘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从事原创性基础研究的积极性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还有待加强。因此他建议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同时引导科技领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协同,共享前沿创新成果,让科技创新成果可以更快地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二是建议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介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是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是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因此单一主体的研发意愿不强、能力不够、效能不高,需要完善重点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体系。为此,他建议由中央科技委牵头,从国家层面加强组织和协调,将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健全平台体系、引导多元资源投入,强化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为科技创新成果到新质生产力的“接力跑”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