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的医疗机器人。 新华社记者 李 欣摄
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的四足机器人。 新华社记者 任 超摄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蓬勃发展,当前已进入重要窗口期。“十四五”期间,自主机器人品牌要抓住这个机会,尽快把产业链薄弱环节补上,把“卡脖子”问题解决,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机器人的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但从2010年才开始产业化进程。在产业化带动下,整个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辛国斌介绍,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2020年装机量占全球总量的44%。同时,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发展潜力也开始释放,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制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29亿元,同比增长41%。

宋晓刚分析,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的规模世界最大、工业门类最为完整,已经具备向高质量制造发展的能力和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红利下降,用工成本增长,倒逼各行各业向智能化转型。在高质量发展和转型过程中,我国制造业对机器人产业产生了极大的市场需求。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导致无人化、少人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加大了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

“我国是人口大国,无论是社会服务还是居家服务,潜在的市场显而易见。”宋晓刚预测,随着越来越多的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承担起清洁、教育、陪伴等任务,服务机器人很快会出现爆发式增长。

定价和产能面临挑战

近两个月,机器人市场更是热闹,几家知名企业纷纷跨界推出机器人产品。8月10日,小米展示了仿生机器人CyberDog“铁蛋”;8月20日,特斯拉宣布将推出一款人形机器人“Optimus”;9月7日,小鹏汽车发布了首款机器马“小白龙”。

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导致大量的利润被海外零部件公司蚕食。更遗憾的是,自主品牌不仅在成本上不占优势,价格也比国外品牌低,所以整体盈利能力不高,而这又直接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

同时,他认为,从产能规模来讲,我们与国外也有差距。比产能更重要的是要确保批量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而这正是自主品牌要解决的一个弱项。不过,现在的发展态势非常好,在焊接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小型多关节机器人等领域,一些主要企业的产能布局都在提升。

细分市场有超越机会

移动机器人被认为是近几年机器人产业最大的风口。海康机器人公司副总裁兼AMR业务部总经理吴永海介绍,目前海康机器人AMR业务累计服务全球客户数超1500家,交付AMR超30000台。

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宋晓刚表示,这又是一个窗口期。国外品牌目前主要是做通用型机器,不过一旦国外品牌盈利能力下降,它们就会在细分领域发力。自主品牌最大的优势就是本土优势,便于研制出细分市场更需要的机器人产品和零部件,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或者通过创新实现追赶、并跑甚至领跑。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链和需求环境,因此,机器人产业园在我国机器人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不完全共计,剔除机器人企业以自用为主的园区后,2020年全国机器人产业园数量已超过85家。

 

<p id="GaMftA6FFLhUEFvj" style="color: rgb(0, 0, 0); margin: 0px 0px 2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text-indent:="" 2em;"="">宋晓刚表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行业和地方共同协力,一些制造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如果能够真正结合本地转型升级的需求,打造机器人产业链,有助于机器人企业发展。但有些地区存在盲目上马机器人产业园的现象,相关部门要加以指导和规范,避免造成大量的土地、资金等资源浪费。(记者 刘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