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陈克龙等出席,介绍医疗物资生产保障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加紧缺医疗物资生产。工信部是怎样保障供应的?有哪些具体措施?谢谢。



黄利斌:感谢您的提问。疫情发生后,医疗物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又恰逢春节期间,部分企业停工停产,给保障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工信部与医疗物资保障组各成员单位协同配合、多措并举,建立完善了“四个体系”,扎实组织医疗物资的生产供应,迅速扭转了医疗物资紧缺的不利局面。

“四个体系”主要包括:一是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成立了由工信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等十几个部门参加的医疗物资保障组,每日按照全流程管理,对各类物资进行统一调度指挥。二是精准的需求对接体系。与中央指导组及国家卫健委等每日对接汇总各地区各部门需求,特别是对湖北地区保障,按照“三天一滚动”的计划,精准安排生产保供工作。三是全产业链生产保障体系。会同有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财税金融措施,协调药监部门加快生产资质审批,支持企业转产扩能。强化上下游产业链保障,针对医用防护服等重点物资生产企业派出驻厂特派员,帮助解决生产设备、原材料、运输等问题。四是灵活高效的收储调拨体系。组织国药集团等收储企业对企业生产物资进行了临时收储,搭建了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平均每3小时调度一次医用防护服的生产和发货情况,统筹兼顾,确保重点,优先保障武汉地区的需求,同时兼顾其他地区疫情防控的需要。

截至4月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累计为湖北等地区调拨了医用防护服超过800余万件,医用隔离面罩(眼罩)165万个,免洗手消毒液357吨,手持红外测温仪66万台,负压救护车1000余辆,呼吸机等医疗救治设备超过了7万台套,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谢谢。

香港中评社记者:我国在医疗物资积极出口支援全球防疫的背景下,国内的口罩、防护服、测温仪等医疗物资的产能情况如何?是否能满足国内疫情防控需求?谢谢。

曹学军:谢谢你的提问。通过全力动员复工复产,支持企业技改扩产,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生产企业资质审批,加强人员、设备、原辅材料运输等关键环节的协调,口罩、防护服、隔离眼罩/面罩、测温仪等医疗物资产能产量大幅增长。截至4月5日,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日产能达到150万件以上,医用N95口罩日产能超过340万只,重点跟踪企业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日产能达到29万个,全自动红外测温仪日产能1万台,手持式红外测温仪日产能40万台。当前,海外疫情加速蔓延,国内防疫形势依然严峻,防疫物资的需求依然较大。从供需情况看,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测温仪、呼吸机产能已基本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企业也正在尽力组织扩大出口。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产业链的协调,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精准对接国内外的需求,严格指导企业执行相关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为国内外抗击疫情继续做出贡献。谢谢。

中阿卫视记者:现在全球的疫情不断攀升,中国的医疗物资大量供给出口,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物资供应能力能不能跟得上不断攀升的国外订单需求?

黄利斌:谢谢您的提问。中国是医疗物资的生产大国,面对疫情防控需求,我国各类呼吸机、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等重点医疗物资生产能力快速恢复并实现了扩能扩产,为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保障本国疫情防控的同时,企业加班加点,千方百计为全球抗疫提供支持,根据全球疫情蔓延扩散的态势扩能扩产。

但也应该看到,在庞大的国际需求面前,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时还有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医疗物资产能的发挥和供给能力的提升。比如,全球媒体关注的呼吸机生产,就受到全球化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不足的制约,我国的产能不足全球的1/5,即使在关键零部件保障供应的情况下,想完全满足全球疫情防控需要,也是不太现实的。

再比如,防护服的全球保供也受到中外质量标准、使用习惯等差异的制约,我国防护服目前的日均产量已经超过了150万套,理论上讲,满足国际市场需要问题不太大。但这些防护服是分别按照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不同质量标准体系生产的,与进口国和地区的相关要求并不完全匹配。近期,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四部门出台规定,要求出口的检测试剂等5类产品,国内生产必须获得我国药监部门的资质,同时要符合进口国和地区的质量标准要求。

在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国外疫情蔓延加速的时候,我们愿意对有关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鼓励企业用高质量的中国产品去服务国际社会。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记者:在疫情防控期间,国内医疗装备生产企业提供了积极保障,但是在保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短板和弱项。之前工信部已表示将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请问我国医疗装备行业的现状如何?下一步又有什么推动发展的具体举措?谢谢。

陈克龙:谢谢您的提问。医疗装备产品品种多、产业链长、技术含量高、国际化发展程度高,2014年以来,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建立了推进医疗装备发展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我国医疗装备扩大产业规模,健全产品体系,提升技术水平。2019年,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约3170亿元,超声治疗、PET/CT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圳迈瑞、山东新华、北京乐普等企业进入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

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统计,此次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医疗装备生产企业已经累计向全国提供医疗装备11.5万余台,其中向湖北提供超过38种7万余台的装备,其中心电监护仪、血液透析机、血气分析仪等大部分医疗装备满足了疫情防控、患者救治需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了物资基础。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凸显了行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如ECMO等高端医疗装备,国内企业无法生产,有创呼吸机等供给不足,部分产品性能有待提升,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等。

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我们正在组织医疗卫生、医疗装备等领域的专家深入梳理医疗装备的短板弱项,研究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和装备瓶颈,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的短板。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我的问题想提给国药集团。我们知道,这次国药集团是国家医药应急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此次疫情当中,国药集团在做医药应急体系保障工作当中与此前有哪些不同?谢谢。

刘敬桢:谢谢你的问题。此次疫情期间,在医药应急保障与过去相比,有三点不同:一是过去发生的疫情或者重大事件是局部的、区域性的,这次疫情是全国甚至是全球性的。二是过去的疫情只涉及到一部分人口,这次的疫情涉及到每一个人。三是这次疫情的传染性强,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要远远大于SARS,对防疫物资的需求要远远大于药品。

此次疫情期间,医药物资调拨数量非常大,品种非常多,涉及的地点机构非常广,工作艰巨而繁重。我们之所以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主要原因:一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和工信部的有力领导和指导,保障了物资调配工作高效有序、措施有力。二是超前谋划,统筹部署。1月20日,集团对中央应急保障工作完成了全面自查,做好了应急保障的各项准备工作。1月22日,成立了应急保障医药物资总指挥部,对全系统进行了动员和部署。三是在历次重大救灾抗疫行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经验,建立起一套高效运转的中央应急保障应急调运系统。

建国以来,集团一直承担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物资保障工作。长期实践中,我们建立健全应急保障机制70余个,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医药物资调配应急管理体系。四是建立覆盖全国的医药流通渠道网络。国药集团现有5个全国性区域物流枢纽,41个省级医药物流中心,每个省至少有1个省级物流中心,还拥有500多个地市级物流仓储中心,6000多个零售连锁药店,形成了网络严密的应急保障体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