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新时代“振超精神”,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青岛改革发展大潮,助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6月22日上午,青岛市委宣传部授予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青岛楷模”称号,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立杰,山东港口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李奉利出席发布仪式并颁奖。

“青岛楷模”是由青岛市委宣传部根据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和市委工作要求,选树的推动青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市重大先进典型。




事迹发布仪式以“未来港口·中国智造”为主题,通过短片、访谈等多种形式讲述了“连钢创新团队”勇担使命、自主创新、科技报国的奋斗故事。2013年,青岛港组建以张连钢同志为带头人的全自动化码头建设“连钢创新团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指示精神,勇于承担国家和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启动了建设中国首个全自动化码头的引擎。2017年5月,“连钢创新团队”仅用3年多时间完成国外需8~10年的研发建设任务,自主创新建成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018年8月,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建设的号角吹响,“连钢创新团队“确定”全面超越一期码头,引领世界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潮流”的目标,以“氢+5G”为主攻方向,用15个月时间推出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6项全球首创科技成果,建成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是工业互联网在港口场景应用的成功典范,不仅在世界码头自动化、智能化领域树起了“中国标杆”,贡献了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零排放、可复制的“中国方案”,成为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运营标准的制定者与引领者,也有力地推动了青岛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和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步伐。目前,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已创造了平均作业效率36.2自然箱/小时、最高作业效率44.6自然箱/小时的世界纪录,作业效率全面超越传统人工码头。

仪式现场,“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对集装箱自动导引车、机器人自动拆装旋钮、轨道吊“一键锚定”系统、氢动力发电系统等全球首创科技成果进行了介绍。团队带头人张连钢表示,现在团队正在总结自动化码头建设经验,要为自动化码头建设提供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样板,建设更加智慧、绿色、生态的未来港口。

“改革先锋”、金牌工人许振超到场对全自动化码头不断创造新的世界纪录表示祝贺,“‘连钢创新团队’传承了青岛港人一直以来的拼命创新精神,是精神催化生产力转变成果的创新典范,这是几十年港口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是工业互联网时代国际一流海洋港口面貌的展示。”

“连钢创新团队”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忠实践行者,是新时代“振超精神”的传承弘扬者。青岛市委宣传部号召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砥砺奋斗,锐意创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青岛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自动化码头榜上无名

青岛港人坐不住了

全自动化码头代表着海洋港口集装箱装卸的最高端形态,是一个国家港口综合科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

在码头建设过程中,“连钢创新团队”用“不甘心、不服输、不畏艰、不怕难、不满足”的坚守与拼搏,让昔日高高在上的“码头贵族”走下了云端,打造出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更安全、零排放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世界港口高质量发展“青岛模式”,为打好全市海洋港口提质增效硬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助推了青岛“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构建对外开放新高地。

1993年,世界第一个自动化码头在荷兰诞生,到2013年已历经三代。全球建成的三四十个自动化码头设施及核心技术主要被发达国家掌控垄断,作为港口大国的中国榜上无名,这让位列世界集装箱第七大港的青岛港人再也坐不住了。用“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的话说,“当时就是不甘心”。

2013年2月,就是因为“不甘心”,让这位因肺癌手术尚在家休养的老码头员工在接到集团领导的电话后,不顾家人反对和医生劝阻,毅然决然地拉起20多名同样“不甘心”的青岛港技术骨干,抱着“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贡献力量”的朴素感情和坚定信念,组建起技术项目组,拉开了全面攻坚全自动化码头的序幕。

在国外实施技术垄断、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大背景下,瞄准目标不放松,咬紧牙关往前冲,2017年5月11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岸正式建成。用3年半的时间走完了国外常规8~10年的路,建成了世界一流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创造了港口建设史上的奇迹,把国外专家认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实现了综合竞争力的“弯道超车”,为青岛港建设枢纽港、贸易港、智慧港口和绿色港口,助推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山东自贸区、特别是青岛片区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能熬夜,不能劳累”

医嘱统统抛在脑后

“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作为团队带头人,张连钢的“拼命”确实到了“忘我”的地步。“不能熬夜、不能劳累”的医嘱统统被抛在了脑后,党员领导干部实干在先,他带领整个团队忘我拼搏、奋勇向前。团队IT组负责人李永翠,每天就是一台笔记本电脑陪伴着上下班,为了方便与国外专家技术交流,曾连续一年多的时间经常下半夜起来工作;负责网络系统的徐永宁,在码头数据中心调试的关键时期妻子确诊癌症,在妻子生命最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白天上班,晚上陪床,从没有耽误过工作;堆场组的管廷敬,在攻坚决胜阶段,连续一个月顾不上回家,甚至在母亲去世时,都没能赶回去见上最后一面……在自动化码头的建设中,一直在上演着这样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事例,深刻诠释着“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

面对国外成熟经验在青岛港的“水土不服”,“连钢创新团队”敢于挑战国外权威,大胆地走自主攻关、自主创新的新路子,创造出适合中国自动化码头发展的全新模式。按之前的国外惯例,规划设计至少要3年,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完工则需要8~10年。“连钢创新团队”坚信“国外模式等不起!”锐意推行流程再造,对项目组织设计大胆实行“并行协同”,实行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硬是把国外常规设计工时压缩了三分之二,进一步推动了自动化码头系统集成创新。首创了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轨道吊“一键锚定”系统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最新技术。在此过程中,他们还攻坚了一批世界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如,ECS设备控制系统是码头的“小脑”核心,为了彻底摆脱国外技术垄断掣肘,“连钢创新团队”毅然放弃与国外唯一供货商的合作,自主研发,历经数月最终成功上线运行,被业内称为“彻底改变了全球自动化码头的行业格局”;在全球率先创出AGV自动导引车充电新模式,打破了之前全球通用的铅酸电池方案技术垄断,被业内誉为“自动导引车充电模式重大革命”。

最高44.6自然箱

始终保持世界纪录

当年为建好码头,项目组曾到国外考察,但国外同行们拒不提供任何数据和技术规范,甚至连到现场近距离观看都不让;当时国外垄断技术的四大企业也曾过来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但都不符合青岛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并且附带有不平等合作条款,如捆绑销售、系统不开放等。面对国外技术厂家的封锁垄断和国内建设经验空白的严峻现状,“连钢创新团队”在夜以继日的10个多月里,召开了数千次专题分析会,用超常规的付出,最终一次性地形成了精细详尽、可执行的全自动化码头“青岛模式”整体设计方案。团队的9个小组,凭着这种肯钻研的精神,开创了“低成本、短周期、高效率、全智能、更安全、零排放”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模式”,成为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运营的标准制定者与引领者。

效率是一个码头科技与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为了建成全球效率最高的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的成员坚持深入现场,实地观察设备运行的每一个动作、调度衔接的每一个细节,提出改进优化建议和策略,几年来累计完成了几十次系统软件版本升级、上千条优化策略,把作业平均效率提高到每小时36.2自然箱,最高达到44.6自然箱,并始终保持着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

尽管自动化码头一期已经是世界最先进、最高效的自动化码头,但在二期工程建设中,“连钢创新团队”没有简单复制一期方案,而是始终瞄准持续领先的目标持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团队大胆运用氢作为轨道吊的动力,这样,轨道吊每作业一个箱,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公斤,按照未来自动化码头350万标准箱的通过能力,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3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55吨。此外,“5G+自动化”技术是未来港口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方向。“连钢创新团队”与华为、中国联通等单位联合进行了数百次测试优化,最终实现了5G网络下的桥吊、轨道吊自动运行控制和高清视频数据回传等全场景应用,为传统人工码头的自动化升级改造提供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