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瓦特蒸汽机时代开始,自动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数字化的今天,自动化已经深入千家万户,不管在显意识还是潜意识,人们已经很难离开自动化了。每天早上,闹钟把我们叫醒;上班路上,红绿灯指挥交通,保证车辆行人出行安全;办公楼里,电梯迅速准确地停靠在指定的楼层,热水机烧开了滚滚热水,供人们泡茶;回到家中,扫地机器人已经把地板扫干净,自动设定的电饭煲已经把饭做好,恒温控制的冰箱里还有更多的食物可供食用;临睡前冲个澡,电热器把水自动烧热,防烫伤水龙头确保冲澡的人不会烫伤自己。在不远的将来,家用机器人可能还能做更多的家务,比如自动切菜配菜,再做个糟溜鱼片、麻婆豆腐、罗汉斋什么的;或者自动洗好烘干衣服后,还会自动熨烫、叠好放好;不仅能自动扫地吸尘,还会随手把乱丢的书报、玩具放好,把散乱的椅子放好。再进一步,还能端茶送水,甚至聊天寒暄。

很多这些方面的功能已经能够实现,只是成本还不能白菜化。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话,这样的家用自动化只是新奇玩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技术进步和消费水平提高是会把这个差距拉近甚至消除的。到了那个时候,保姆、钟点工有可能成为夕阳产业。现在已经出现了写字机器人,可以模仿主人笔迹,自动书写圣诞卡、新年卡和感谢信,连人性化、个性化也自动化了。自动化对社会肯定是有影响的,而且可以很大。这只是家政方面。在商业保洁方面,商场、工场、餐馆清洁机器人取代清洁工可能更早,只要机器人成本(购置、使用、维修和更新)低于人工,就会发生。

(机器人做家务)

只要迈过成本关,机器人首先威胁的是低门槛、劳动密集型工作。到了家务机器人的功能强大而成本低廉的时候,钟点工这样的岗位就要消失了

在高盈利行业,机器人容易迈过成本关,需要迈过的是性能关,造成的是产业工人岗位的流失

在工业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被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传统技术密集型产业有的需要高度熟练技工,如大型客机组装,有关工作高度精细,而且非常多样,在可预见的将来还难以用机器人大量代替,而是熟练技工与先进机器人互相配合。另一些则用人已经降低到最低限度,比如现代大型化工厂的中控室只有两三个人在操纵整个装置,另有三五个人负责巡回检查现场,间或到现场人工开关、启停关键设备(关键设备必须在现场检查确认后才能启动,确保设备安全),这些人手已经降低到最低限度,无法进一步降低了。但大量重复性的相对简单的人工被机器人取代只是时间和成本问题。

新技术对技能的要求也是显著的。PHOTOSHOP之类的图像处理软件已经高度发达,还具有一定的自动美化图像功能,彩色打印机也可以打印出低成本但高度逼真的图像,但没有人仅仅因此而成为画家,有所成就的都是本来就有美术才赋并掌握高度电脑技巧的人。3D打印也是一样,没有扎实的立体几何和空间想象力,加上过硬的电脑技巧,并对材质特性有深刻理解,有实用意义的3D打印也根本玩不转。

这一切对劳动力构成有重要启示:简单体力劳动的市场越来越窄小,即使传统上“还是得靠人”的地方,很多也未必非要靠人。顶级厨师还是要靠人,但家常小炒甚至批量生产的大众餐饮用机器人未必不能对付。事实上,现今街头小馆的大厨也何尝不是按照规定的配料和烹煮做菜,实际上只是起到人工的机器人作用。在自动化高度发展的时代,高度教育和高度培训不仅提供高起点的技能,还提供学习和自我改善的能力,这才是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或者可以反过来问:在自动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你认为自己的现有技能和正在从事的工作有可能几十年不变吗?如果发生根本变化,你准备怎么适应?地铁、公交、出租、快递也会无人化、自主驾驶化,从餐饮、零售到物流、仓储,还有更多的简单劳动力工作岗位会被机器人取代,这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

高度教育不是一大叠文凭。教育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育体系和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研习前人的思路,掌握学习和研究新问题的方法。牛顿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人考据说,这是牛顿在调侃当时的皇家科学院院长、大学霸胡克,胡克是个矮子。但牛顿也确实是在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成就基础上建立他的成就的。教育的目的正是帮助人们站到前人的肩膀上。由于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这肩膀越来越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自动化使得简单、重复而且具有不错收入的劳动成为濒危事物。只要是简单、重复的,就是可以自动化的。要与自动化竞争,只有做自动化做不到的事情,或者比自动化更加廉价,后者显然不是办法。自动化将迫使人们改变谋生方式:学习才有活力,进步才是生命。

高度技能也是一样,这不光是一个熟能生巧的问题,只有在熟练中勤于思考,才能完成从熟练到技工的飞跃。技工与工程师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工作角度与思维方式之分,这两者是相连的。工程师从科学原理出发,结合长期观察,基于分析,发现问题的机理,从深层解决问题;技工从长期经验出发,结合当前观察,基于有科学依据的联想,发现当前的问题,解决当前的问题。科学原理与长期经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长期观察和当前观察也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工程师和技工只是从不同的背景和角度探索同一个问题,最后的有效解决往往是两者都认同的方法,因为真理是不需要强加的,真理也总是说得清楚的,甚至不必依赖高深的数学,用大白话就可以说清楚。水平越高的人,越能用浅显直白的大白话解释清楚深奥的道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观察是学习,在长期实践中观察和总结也是学习。不管是工程师还是技工,都必须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才能赶在自动化的潮汐之前,弄潮而不是被潮水淹没。只有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生存。

不过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给人们以新的遐想,说不定以后高度智能的系统可以自学习了,那就彻底摆脱对熟练技工的依赖了,在某种程度上,工程师也可以不要了。摩尔定律依然在发光,计算机的速度依然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增长,种种人工智能实验也爆出震撼的惊喜,计算机早就战败了国际象棋冠军,现在更是在以前认为不可能的围棋世界里打得世界顶级大师愁眉不展,“你怎么知道以后计算机就不能比人聪明呢?”如果这样的人工智能还能做到自主进化、自我复制,那人类就坐吃享福了。这是坐吃而山不会空的极乐世界,因为人工智能在终日为人类造山呢。但这可能是科技版的乌托邦,只存在于空想之中。

就现有认知而言,人工智能达不到人类智能的水平。也就是说,依然是工程师驾驭人工智能,而不是人工智能使得工程师下岗。但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也确实有潜力或者已经在替代越来越高级的智力劳动。高度自动化的制造体系只需要人类的顶层输入,自动化系统凝聚了人类的累积技能和重复性思维,这样的制造体系极端高效,使得很少的人就掌握了极大的生产力,这将带来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高度的专业技能与大量的资本对生产力具有同等重要性,掌握专业技能与掌握资本的人对社会财富的产生具有不成比例的贡献,使得平等、权力、分配等概念面临新的挑战。如果无爹可拼,也不敢指望空手套白狼的本事,那就只有在专业技能的赛跑中跑在前面了。

人类智能有一天可能会落后于电热咖啡壶,那是说笑了。但人工智能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而成本会越来越低,这是肯定的

人类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才能为机器人创食,而不是被机器人夺食

人会沦落到被机器人施舍、帮忙打滴滴吗?如果坚持过时的技能和思维,被动地抵制变革,还真不是不可能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挑战是巨大的。可以设想,在未来某一时刻,人工智能有能力取代人类的简单和机械式思维,未来人类的“生路”在于创造性思维。这和写文章一样,现代软件已经能有力自动挑出拼写错误甚至语法错误,批量替换某一特定用词更是不在话下,而以前这都是要人工做的(比如秘书工作),以后还可能有近似联想(“你是不是这个意思啊?”)的功能,像谷歌搜索一样,对不完全或者部分错误的输入给出选择建议,但写文章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写,创意、结构、风格、要点都还是要人来确定。智能功能将把越来越多的人“逼”上动脑筋的路,纯粹体力和简单脑力的活确实要被取代,蓝领或者低端白领工作会被大量挤占,这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化,但未必是人类的末日,就像汽车代替了人力大车,拉车夫成了司机一样。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教育和抽象思维对未来人类的意义,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将使体力上或者智力上的懒人日子更加难过。高度自动化甚至实现了某种机器自学习的世界属于驾驭自动化和机器自学习的人,思考和勤奋是他们最大的特征和特长,而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未来的世界是人机结合的世界,参考90年代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被计算机深蓝击败后,国际象棋棋力最高的不是人,也不是计算机,而是人操控计算程序,计算机目前通用化做的最好,所谓通用化也就是简单重复工作,特定场景人工干预,二者结合效率最高,机器人的使用规模上去了,遇到特定场景的次数多了,慢慢特定场景也会被编程,只要AI识别出这个场景再调用对应的程序,这样人们感官印象,这机器人的智能水平相应提高了。

支持原创,分享、点赞、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