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钟兆琳教授的西迁故事是6000名交大西迁前辈的缩影

钟兆琳生前使用的眼镜、计算器。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图片

西迁初期,钟兆琳(右二)先生指导青年教师。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图片

■70年关辉历程 70年难忘记忆 档案故事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的一个橱窗里,陈列着老式计算器、眼镜等物品,这些老物件向人们述说着中国电机之父、西安交通大学西迁教授钟兆琳先生的奋斗历程,也见证了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

钟兆琳生于1901年,1918年考入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7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后应邀回国执教于交通大学,教授“电机工程”“交流电机”等课程。1933年,他带领学生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发电机,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

1955年4月,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需要。钟兆琳作为校务委员会委员,对此非常赞成并积极支持。他的表率作用,鼓舞激励了许多教师、学生。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保存的这副眼镜,就是钟兆琳西迁时戴着的眼镜,陪伴他度过了在西安的几十年时光。

1957年,正是西迁关键时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迁校工作异常艰难。周恩来总理曾提出,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夫人身体又不好,可留在上海。但钟兆琳毅然决然地说:“共和国的西部就像当年的美国西部一样需要开发,当初校务委员会开会表决,我是举手赞成了的,决不能失信于人,失信于西北人民!”

就这样,钟兆琳将卧病在床的夫人留在上海交给女儿照顾,将两个儿子留在北方,将一辆英国小汽车处理掉,只简单带了一些日常必备物品,便独自一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初到西安时,这里除了刚刚竣工的教学楼和宿舍,杂草丛生,夜里时常还有野狼出没,校园内的马路亦没有建好。学生在灞桥热电厂实习,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大雪弥漫,大家想钟老师肯定来不了,但大家正说着,却见他身穿破大衣,满身泥雪,跌跌撞撞地扑进了门。由于赶路匆忙,他的这副眼镜也摔坏了,他就简单固定一下,继续给学生上课。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创业初期,一分一秒对于西迁者来说都异常珍贵。

钟兆琳治学严谨,对学生和青年教师倾尽所有。由于条件限制,有时授课地点就在他的宿舍,学生们缺少计算工具,他时常将计算器借给学生用,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师生们依然秉承老交大的优良传统,专心治学。

经过不懈努力,钟兆琳带头创建的电机实验室,不仅成了西北最早、规模最大的实验室,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为纪念这位我国电机学科和电机制造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西安交通大学将电机实验室命名为“钟兆琳电机工程实验室”。

1982年,已是82岁高龄的钟兆琳,虽身患多种疾病,但浓浓的赤子之心却依然牵挂着西北建设,他强忍着身体的不适与病痛,奔赴新疆考察,开始了西安交大支援新疆高校建设的帮扶工作,促进开设了新疆少数民族班。

1990年4月4日,带着深深的不舍,钟兆琳走完了传奇的一生。他在病重之时,牵挂的还是祖国大西北的教育发展,他留下遗嘱:“今我重病在床,仍望再有所贡献,我愿将我工资积蓄主要部分贡献建立教育基金会,奖励后学,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以遂我毕生所愿。”

钟兆琳教授的西迁故事是上世纪50年代6000名交大西迁前辈的缩影,他们共同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鼓舞着交大师生在奋斗中砥砺前行!(杨凌)

 

 

动感历史: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
 
 

一、学科初创(1908-----1927)

早在1908年,交大开始创办了电机科,下分电力工程科和电信两门,学制为三年。1910年就聘请谢尔顿(美籍)任电机科科长,并建造电机实验室,后又增聘请汤姆生为教授,为以后的电机学科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1917年电机专科改为四年制。至1921年秋又将有线电门与无线电门合并为电信工程门。次年称电机工程科,1927年由张廷金任科长。

 

二、电机学院(1928-----1936)

1928年秋,电机科改称为电机工程学院,张廷金改任院长,仍设电力、电信两门。

 

三、抗战时期(1937-----1945)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交大迁至重庆,1938年成立工学院,电机工程学院改称电机工程系,由许乃渡教授任系主任,上海留一部分师生借复旦大学校舍继续复科,改称南洋大学。

 

四、迎接解放(1945-----1949)

1945年抗战胜利,次年我校复员迁回上海,电机工程系将电力门和电信工程门改称为组。钟兆琳教授兼任系主任,同时加强了师资力量,抗战期间教学设备所遭受的损失,亦逐步有所恢复。

 

五、内迁西安(1949-----1966)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同济大学,泸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及上海工专等五校的电机系并入我校,同时吸取苏联的教学经验,设置新的系科和新的专业,电机工程系分为三个系:(一)电工器材制造系,设四年的电机与电器专业,并附设二年制的电机制造专修科。钟兆琳教授任系主任,程福秀教授任副系主任,教授有许应期,陈季旦,归绍升,刘美荫等主讲专业课;(二)电力工程系,设四年制的发电厂专业和输配电及工业企业电气化两个专修课。朱麟五教授任系主任,严峻教授任副主任,教授有张钟俊、单基乾、徐开源等; (三)电讯工程系设市内电话专业和长途电讯专业。周玉昆教授任系主任。还根据教学需要成立了电工原理及电工学两个教研室,分别由黄席椿教授和袁旦庆副教授担任教研室主任。各专业确定了培养目标,制订了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加强了专业技术基础课、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计划等教学环节,使培养的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能适应我国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1953年电工器材制造系在陈季旦教授主持下增设四年制的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专业,在苏联曼特洛夫专家指导下,培养师资,筹建实验室,为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的专业设置,为了配合教学实验的要求,除原有的电机实验室外,又相继筹建了工业企业电气化、发配电、电器、电机制造等专业实验室,基本上能按各专业课要求开出实验课。

1954年各专业改为五年制。

1956年电力工程系将发电厂及输配电两专业合并为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并增设高电压技术专业,筹建高压实验室,停办发电厂及工企两专修科;电工器材制造系停办了电机制造专修科,而电讯工程系并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同年,经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迁至西安。

1957年电工器材制造系和电力工程系及其所有专业大部分教职工及设备迁至西安,同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国务院又决定我校分设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同年,西安动力学院电力系并入西安部分的电力工程系,严峻任第一系主任,桂栖璜任第二系主任。而上海造船学院和南洋工学院的电机系并入上海的电工器材制造系。

1958年西安部分电工器材制造系将电机与电器专业划分为电机专业和电器专业;电力工程系增设发配电专修科。由于电工器材制造系与电力工程系的各专业间学科互相渗透,关系甚为密切,为了使教学和科研更有机地配合,同年十月这两个系合并为电机工程系,由钟兆琳任第一系主任,严峻任系主任,王绍先,蒋大宗先后任副系主任,设置以下六个专业:电机、电器、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工业企业电气化,同时还设有二年制的发配电专修科;新建和扩建了六个专业实验室和电工原理、电工学二个基础课实验室,其规模和实验设备已相当完备,为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

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分别独立建校,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

1962年根据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成立了独立的绝缘研究室,也是原高等教育部直属18个专门研究室之一。

从1949年至1965年,这一阶段为我系稳定与发展的时期。

 

六、文革十年(1966-----1976)

1966年6月,“文革”的风暴冲击了教育战线,在当时的动乱形势下,我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各专业停止招生。直到1970年我系举办了一期“七二一电机试点班”,学制为二年。1972年到1976年我系各专业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学制为三年。

 

七、巨大发展(1977-----1993)

1977年起全国高等院校恢复统一招生制度。在此期间,潘季任系主任

1978年,学校决定电机工程系改称为电气工程系。1982年,钟兆琳,严峻为名誉系主任,刘子玉任系主任,戴景辰、马乃祥任副系主任,1984年励庆孚、薛均义、刘正兴任副系主任。

1983年学校决定在我系筹建电气测量与仪表专业,同年开始招收电测专修班,1987年正式招收本科生,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了电磁测量与仪表专业。

1991年薛均义任系主任,张文元、王惠明、王建华任副系主任,1993年12月30日在电气工程系基础上建立电气工程学院,薛均义任院长,张文元、王惠明任副院长,设置有四个系;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系、电气绝缘与高电压工程系、电力工程系、工业自动化系;2个技术基础教研室:电工原理、电工学、并设有电气绝缘研究所、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专业实验室及电气技术工程公司。

从1949年至1995年计有47届毕业生共13514人,其中博士生57人,硕士生692人,本科生11425人,各类专科生1340人,这与解放前的38年毕业生人数相比增加了11.8倍多。其中成就卓著者很多,如为我 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沈辛荪、李义恢、“863”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的首席专家蒋新松,国家级优秀企业家袁彰、董俊凯、张元楷、张有琨、韦国清,济南市十佳青年傅春刚等,还有不少人担任着政府机关、研究单位、工矿企业的领导职务,有的是专家学者,总工程师和技术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发挥出才能,贡献出力量。另外,我院1982年高压专业毕业生刘奕路(留美 学者于1994年荣膺”美国杰出教师总统奖“,本项奖表彰在科学工程研究和教学上同时做出贡献的杰出教师和工程师,是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

 

八、新的篇章(1993-----

以“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为内涵的“211工程”,是我国一项跨世纪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校进入“211工程“建设,为学院在本世纪内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作为我国高校同类学科中专业设置最齐全,实力最雄厚的电气学院负有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学院将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团结奋斗,面向21世纪把学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水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