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人文化天下收录关键词:之江实验室 科技与人文 科学与艺术 科学精神 科技创新】

之江实验室:多元融合 深度碰撞 探寻科技与人文的真善美

3月24日

之江实验室科技与人文论坛正式启幕

集贤聚智的专家学者

呈现了有关科技与人文的智慧分享

科学的真善美

科学精神的起源

科学与艺术的相遇相知

多元角度,深度碰撞

引发求知若渴的听众

共同探寻科技与人文

同根同源的天然桥梁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是一段刻在德国哲学家康德墓碑上的话。在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教授看来,“头上的星空”就是仰望星空的科学探索,代表的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也就是科学精神;“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指科技工作者必须坚守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责任,代表的是人文精神。这两者本应是共体的。

朱世强进一步分享了关于科技与人文交融发展的思考。他认为,要坚持发端于心的守正,养成相互欣赏的品德,学会大我小我的融合。

正如《之江实验室之歌》歌词中所写的,“山海揽于虚怀,乾坤自在心间。蓄起破晓光明,照亮未知之境。”之江实验室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做国家所需要的科研。同时面对科学探索以及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的“无人区”,秉持“唯求以是,唯尚以真”的科学精神,勇攀科研高峰。

“之江实验室举办科技与人文论坛,希望寻找并打通科技与人文同根同源的天然桥梁,让后天形成的鸿沟不再成为两者间相互通融的障碍。我们希望激发科技工作者内心的、天然的真善美,并努力把它们展示出来,让科技工作者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可爱。”朱世强在论坛致辞中说。

论坛主旨报告

杨树锋院士:

做科学、做人都要追求真善美

爱因斯坦曾说过,真正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和谐与美的追求。

关于科技与人文是否有共性?中国科学院院士,构造地质学家,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树锋认为,追求真善美就是两者的共性所在。

科学的“真”就是追求真理,发现自然规律,发明创新技术;科学的“善”就是科技向善,在创新中守住科技伦理的底线;科学的“美”就是自然科学的表达形式也要体现美,比如爱因斯坦的理论、公式都很简洁很美。

人文的“真”是指表达的情感出自真心,而不是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表达“真”的过程也体现了“善”的思想,就是把人的真心从善良的角度传达出来。而人文的表达形式都是以美为旨归的,表现美、守护美是文化艺术的追求。

杨树锋院士进一步讲道,大跨度的学科交叉是追求真善美的必由之路,要用开放包容的跨学科思维去开展研究。当前,大数据技术体系改变了科学研究范式,不再以因果关系为必要前提,而是将不同领域大数据的相关性作为新的研究切入点,比如有科研工作者在做数据驱动的情感世界研究。

“我今年已经77岁了,未来还要继续追求真善美。”杨树锋院士勉励青年科技工作者,科学要追求真善美,做人也要追求真善美。

吴国盛教授:

理解科学,是我们一定要补的一门课

“科学精神的背后是自由,家国情怀的本质背后是仁爱。”“科学精神,家国情怀”是之江实验室的核心文化,“之江人”一直在探寻这八个字背后的意义和内涵,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从科学史的角度,对这八个字进行了解读。

其实,不管是对“之江人”,还是对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热爱科学事业的人来说,要想理解科学精神是什么,要想体会家国情怀代表着什么,都要抱着“从零开始”的态度和决心。在吴国盛看来,在从“赶跑”向“领跑”转向的历史时期,有一门课一定要补,就是理解科学,“究竟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到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从科学在希腊的起源,到西方的传统文化,吴国盛从历史的角度详细阐释了科学精神的起源。吴国盛认为,科学是一种有高度文化依赖的现象。我们要理解科学的本质,一定要理解科学背后的人文,从人文的角度理解科学的出现和不出现。“一定要有相应的人文框架,你才能产生科学文化。”对我们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中西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别和分歧,把科学精神真正嫁接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之中,使之成为我们文化中的有机力量。”

蔡天新教授:

数学与艺术,其实没那么遥远

“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两个主要分支,艺术也有两个重要分支,以音乐为代表的时间艺术、以绘画为代表的空间艺术,它们跟代数和几何各自有着密切的联系。”浙江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天新用丰富的案例揭示了数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似性。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通过透视将三维世界的场景“投射”到二维画布上,这个绘画技巧催生了射影几何学发端。又比如,巴赫被称为“音乐家中的数学家”,他的作品《螃蟹卡农》两个声部互为镜像。欧拉23岁时写成了《音乐新理论的尝试》,提出了乐音体系中各个音阶之间存在着网络关系。1736年,29岁的欧拉发表“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论文,论文中也有类似的点和线组成的网络图。此论文被公认为图论研究的开山之作,同时预示着拓扑学的诞生。

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费尔马、帕斯卡尔、惠更斯、牛顿、莱布尼兹……这些17世纪的天才,很多都是横跨人文和科学两大领域的巨人。正如蔡天新所说,这些天才人物构建的数学世界是精妙绝伦的,在这样的世界中漫步,除了拓展我们的数学眼界和想象力以外,也会把我们的人文修养提升到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