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关注话题与建议】关注话题: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产业工人转型;建议:刘若鹏将重点针对“前沿技术、先进制造业和人才培养”等提建议。“深圳目前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独特之处在于,都是由自身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领军和龙头企业来牵头创立的。“建议以深圳为代表,鼓励和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通创新链上下游,以及对应产业链的上下游,在全链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此增大协同和突破整个技术门槛极限的可能性。”;樊庆峰建议国家层面指导各省市出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专项金融服务支持政策,从企业的早期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拓展、数字化转型等环节,为其配套政策性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证券化、产业投资基金、供应链金融等多种金融服务,不断拓宽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并积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其中;杨飞飞:一是“关于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长效保障机制”的建议。希望能建立该补贴资金的长效保障机制,并更大范围的推广下去。二是“关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跨区域互通互认”的建议,希望在跨企业跨区域甚至跨城市之间,能实现技能等级证书的互动互认,便于技能型人才的良性流通。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这也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最后一年参会,今年深圳代表们关注哪些话题?会带哪些建议赴京参加会议?记者采访后了解到,前沿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企业和产业工人转型等话题受到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

“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通创新链上下游”

作为科技界代表,刘若鹏每年都通过调研搜集科技企业发展中的痛点和困难,并以此形成相关建议案。在其看来,深圳的科技产业不断壮大,往更前沿的科技领域延伸。

刘若鹏说,如果说早期深圳科研力量主要来自于企业对于产品的改进和开发,2010至2020年,深圳开始在前沿技术和交叉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发力,从0到1,又形成了前沿技术的产学研模式,成为深圳科技力量的第二级。而近几年,大量引入的高端学术人才和建设国家实验室,又是对自然科学和人类未知知识边界的探索和研究,让人感到这将成为深圳科技力量的第三极。

“尽管这仍在过程中,但假以时日,这三极建设将一起构成深圳未来创新之都的主要部分,演变脉络非常清晰,覆盖创新全链条全领域,让人充满期待。”刘若鹏希望,未来深圳科技创新资源的合作和流动能进一步加强,立足自身去创新,减少卡脖子问题。

此次刘若鹏将重点针对“前沿技术、先进制造业和人才培养”等提建议。“深圳目前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独特之处在于,都是由自身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领军和龙头企业来牵头创立的。“建议以深圳为代表,鼓励和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通创新链上下游,以及对应产业链的上下游,在全链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此增大协同和突破整个技术门槛极限的可能性。”

但是他认为,目前深圳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工程师荒”。“各行各业对于自主创新和工业上游链条的缺失已引起高度关注,在材料学、物理学、电子学等偏基础性学科领域,有大量的人才需求,而深圳目前在该领域的人才供给不太足够,存在供不应求。但大规模引进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深圳领军企业拿出研发资源进行人才的培养,培养大量的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刘若鹏说。

此外,刘若鹏还提出,近两年对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关注很多,极大推动了制造业的升级。但目前对于生产制造的工艺自动化和下一代制造设备及方法,还严重依赖于进口,应该推动制造业联合其上下游产业推动新工艺和新制造设备的创新,补短板和缺失,加速制造业的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樊庆峰:

“应出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支持政策”

“专精特新”企业因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羊。自2018年国家工信部启动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计划以来,樊庆峰就对该领域予以重点关注。

樊庆峰说,目前深圳已建立起“小升规”“规做精”“精上市”“市做强”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了一批在细分专业市场领域坚持自主创新的领军企业。数据显示,深圳现累计拥有“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国家级的169家,在国内城市排名第4位,占全国的3.55%;省级的613家,占全省的42%。

“‘专精特新’企业从小到上规模,再到进入资本市场,需要很多支持。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链由小到大的过程,存在于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中。但现在金融服务在不同阶段,仍存在相互割裂的情况。”樊庆峰直言,研发投入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痛点。

他建议国家层面指导各省市出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专项金融服务支持政策,从企业的早期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拓展、数字化转型等环节,为其配套政策性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证券化、产业投资基金、供应链金融等多种金融服务,不断拓宽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并积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全国人大代表、富士康科技集团模具机械加工技术经理杨飞飞:

“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应建长效保障机制”

作为农民工和产业工人代表,杨飞飞一直关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转型升级和产业工人的良性发展问题,今年他重点会提两个建议。

一是“关于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长效保障机制”的建议。杨飞飞说,2019年起,国家启动了职业技能培训的“315”工程,即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3年时间补贴技能培训5000万人次。今年是该工程的最后一年,他希望能建立该补贴资金的长效保障机制,并更大范围的推广下去。

二是“关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跨区域互通互认”的建议。“目前国家正在分步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即由企业对职工进行技能等级认定,但不同企业有其各自的评价体系,希望在跨企业跨区域甚至跨城市之间,能实现技能等级证书的互动互认,便于技能型人才的良性流通。”杨飞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