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 之会展赛培坛收录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东莞 松山湖 无人驾驶 智能农业 智能装备】
  
  学会动态丨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在东莞松山湖圆满落幕
  
  2023年12月28—30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暨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在东莞松山湖圆满落幕。CAAI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和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岳东教授主持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主论坛报告。
  
  此次峰会以“场景驱动·数智强国”为主题,包括戴琼海院士、李国杰院士、何友院士、蒋昌俊院士、罗锡文院士、陈学东院士、张建伟院士等近20位院士在内的120余位学术界、产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就大模型范式的人工智能应用向全场景渗透的路径,制造业等实体产业在无人驾驶、智能农业、智能装备、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开放发展等前沿话题进行探讨,展望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挑战和AGI生态的商业模式,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搭建全栈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落地、支持启发性合作与产业化交流的高端平台。
  
  
  
  开幕式现场
  
  院士专家“论智问道”、共议人工智能前沿挑战与发展前景  
  
  岳东教授 
  
 

  孙富春教授
  
  陈学东:仿生机器人四足承载具有多方面优势
 
  陈学东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学东作题为《全电驱重载仿生四足机器人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他从电驱机器人当前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技术进展,以及基于运动-发力-能量综合优化的运动规划与控制等方面予以分享。
  
  “从液压驱动到电动驱动,从轻型到重载,电动驱动机器人面临尺度效应、驱动能力、运动控制三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具有重载作业能力的四足机器人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大需求,具有能量效率、运动噪声、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优势。团队已经在关节电机电-磁-热-力协同优化,关节、散热、单腿等方面性能提升上取得重要进展。”陈学东院士认为,未来将进一步推进电驱动器功率密度提高、足端滑移情形下的动态稳定运动控制方法、多点接触主动足设计、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等关键问题的研究。
  
  罗锡文:无人农机未来将成为种地主力
 
  罗锡文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作题为《无人农场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全面展示了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的成效。
  
  罗锡文院士把无人农场的关键技术归纳为四个方面: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智能化管理。“近几年团队在数字化感知上取得重大进展,感知内容包括土壤信息、作物长势信息和作物病虫草害信息等,而获取这些信息靠的是‘星、机、地’,即卫星影像、飞机或无人机获取的影像、地面仪器。”他认为,智慧农业的应用,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智慧农场建设热潮,这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能够解决‘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的核心问题。未来,无人农机将成为种地的主力,这就是我们研究无人农场的初衷和使命。”
  
  张建伟:数据与模型协同驱动,创新物理世界智能系统
  
  张建伟院士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张建伟作题为《数据与模型协同驱动,创新物理世界智能系统》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在人工智能迎来爆发之际,机器人从非具身智能走向具身智能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多种可能性,需要探讨未来物理世界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智能系统的创新发展路径。张建伟院士表示,现在非具身智能发展迅速,然而在制造、未来出行、大健康、农业、家庭和教育方面,还需将人工智能算法落地真实物理世界,形成多学科综合的解决方案,从非具身智能走向应用更为广阔的具身智能。
  
  张建伟院士建议,在大模型时代,各行各业如何应对?“从人工智能的角度讲,我们现在要实现更加透明的人工智能,要集成多模态的信息,研究真实世界的具身智能,而且要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的AI伦理,要用重大需求作为牵引,而不仅仅是技术驱动。”
  
  任福继:具有灵气的数字人是未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主角
 
  任福继院士
  
  日本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任福继作题为《具有灵气的数字人是未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主角》的主题报告。他为与会者展现未来世界自然人、机器人、数字人三人共舞时代的种种可能性和具体实践。
  
  任福继院士表示,自然人、机器人、数字人三人共舞需要兼具智商和情商的共享心脑。大模型是三人共舞催化剂,元宇宙是三人共舞的大舞台。当前,数字人的动态生成挑战面临情感准确性、实时性、表情和动作的连贯性,以及个性化和多样性等挑战。“未来的生产模式是‘自然人+机器人+数字人’三类平行员工一起分工协作。自然人劳动力只占5%—10%,机器人占15%—20%,剩下80%—70%的工作由数字人完成。”
  
  蒋田仔:全新脑图谱 ,广泛应用脑疾病类脑智能
  
  蒋田仔院士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蒋田仔作题为《脑疾病精准神经调控新方法、新设备及其产业化》的主题报告,他详细讲解脑图谱的绘制,以及在脑认知、脑疾病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学术界探讨脑科学提供重要参考。
  
  蒋田仔院士指出,传统脑图谱绘制是通过对标本进行切片、染色等专业操作,然后根据每张切片上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密度等信息,确定不同区域之间的边界,再将不同切片上的分区结果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三维脑图谱。与之不同的是,他所在团队的研究主要通过活体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无创获得人脑成像数据,完成大脑连接模式信息的提取和计算,最后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客观准确地确定脑区间的边界和每个脑区特异性的连接模式和功能描述。“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得到精细的分区,还能提供脑区之间的连接图谱,因此我们称之为脑网络组图谱。”目前该团队绘制的脑网络组图谱已经在脑认知、脑疾病和类脑智能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在《Science》《Nature Medicine》等顶尖期刊上发表,多次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项。
  
  李国杰:神经网络模型的潜力和局限
 
  李国杰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国杰作题为《神经网络模型的潜力和局限》的主题报告。他系统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指出从事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的科技人员既需要仰望天空,也要抬头看路。
  
  李国杰院士表示,近年来人工智能取得重大突破,得益于大数据、大模型和大算力,三者缺一不可。大模型的重要标志是机器“涌现”智能。但也应该看到,单纯提高算力不是“万能药”。数据不但要多,而且要更高质量,要追求更高质量的数据。
  
  张元亭:心脑血管健康工程,动脉血压图(TAG)与应用
 
  张元亭院士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元亭作题为《心脑血管健康工程:动脉血压图(TAG)与应用》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健康工程的基本概念、社会重大需求意义,以及结合生物标志物检测、医学成像和机器学习,分享了预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张元亭院士指出,可实现连续、无扰式或无感知的测量动脉的动脉血压图技术是以 “MINDS”技术为重点的可穿戴传感技术,其中M:小型化(Miniaturization),I:智能化(Intelligence),N:网络化(Network),D:数字化(Digitalization),S: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同时结合纳米生物标志物检测、医学成像和机器学习等,可用于预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熊云:智能化基因解读平台
  
  熊云总监
  
  华大基因解读平台产品总监熊云作题为《智能化基因解读平台》的专题报告。她为与会者解读了基因库构建的重要性,以及人工智能如何全面助力基因数据的解读,辅助临床迈向产前诊断精准化、智能化。
  
  熊云总监表示,人工智能基因应用数据越大,解读越精准。为此华大基因构建了智能临床表型助手、文献智能循证、基因/变异智能排序、知识库智能构建等全栈自研人工智能工具,为基因数据解读赋能。其中,文献智能循证对超3000万文献进行智能化循证,训练出基因行业领先的NER模型,解读效率提升6倍。
  
  彭淑方:基于厨房场景的AI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彭淑方部长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AIoT部长彭淑方作题为《基于厨房场景的AI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的专题报告,她以美的在厨房场景中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带来精彩分享。
  
  彭淑方部长表示,美的打造的人工智能厨房场景包括健康诊断、菜谱推荐、烹饪指导、语音操控、一键烹饪、智慧烹饪、美味分享等涵盖烹饪前、中、后三个流程。“在厨房场景人工智能的构建流程上,包括三大步骤,一是知识库构建。借助大模型对原始数据(菜谱、产品等)进行处理筛选,加速美的烹饪专业知识库构建;二是问答系统设计。设计意图分发模型和不同问答子模块,理解用户问题类别并匹配答案;三是产品设计。以通信链路优化来提升响应速度,并以前端交互设计降低用户等待的延时感。”
  
  展华益:多面异构体智能检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展华益首席科学家
  
  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展华益作题为《多面异构体智能检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的专题报告。他介绍了多面异构体智能检测的难点、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
  
  展华益首席科学家表示,“连接器人工智能检测有自动化和成像难度大、数据采集和算法研发任务重、系统漏检率和过检率要求高三大难点。”鉴于此,展华益和团队以5G+MEC专网、5G+AI智能质检的思路予以解决,攻克诸多技术难点,研发了连接器行业全球首套表面缺陷智能全检系统,可稳定检测0.01mm及以上尺寸的20余种缺陷。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行业空白,入选2022年工信部揭榜挂帅项目,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李强:应用场景要创新,AI必须下凡尘
 
  李强副总裁
  
  珠海亿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态副总裁李强作题为《应用场景要创新,AI必须下凡尘》的专题报告。他针对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在未来发展的多种场景,人工智能的短板等内容发表看法。
  
  李强副总裁表示,“人工智能并不是万能的,应该理性看待,在道德责任、知情同意、伦理决策等领域更应该交给人类来决断。同时在艺术、文学、设计、情感等领域并不会被替代。”凭借优秀的技术产品化和商业化落地能力,亿智电子在2020年已实现百万量级的AI芯片出货,在国内端侧AI芯片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余崇圣:面向物理空间数字化应用的激光雷达成像关键技术与系统
 
  余崇圣博士
  
  苏州知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余崇圣博士作题为《面向物理空间数字化应用的激光雷达成像关键技术与系统》的专题报告。他介绍了激光雷达成像这一关键技术的重要性和技术手段。
  
  余崇圣博士表示,GPS丢失下的高精度定位导航、实时3D空间成像具有极其大的挑战和困难。被列入我国二十项重点难题之一。为此,余崇圣博士带领的苏州知至科技,历经八年的技术沉淀和两年产品化,研发出世界领先的移动式SLAM激光雷达扫描仪,具有更高精度、真彩色点云、长测距等特点,解决了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