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如何“突围”? 新温大探索“温州模式”
2011年06月22日

  【题记】说到高等教育,似乎人们总会把目光投向985、211,知名大学、一流大学总在人才、政策、资金等方面拥有着聚集效应,那么,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该如何“夹缝生存”?并进一步“突围”实现更大的发展呢?

  在民营经济发达、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温州,合并成立于2006年的新温州大学,正凭其大刀阔斧的尝试与探索,书写地方高校成长的“温州模式”。

  浙江在线记者 杨晓燕 原野 通讯员 全力 吴翔之 陈春霞 6月22日发自温州

  三四位核心教师围坐,清一色的笔记本电脑操作,手中不时摆弄着电器线路板,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对于温州大学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主任吴桂初教授来说,这又是一个没有休息的忙碌中午。

  “上午刚有几位浙江天正集团的工程师过来,商讨智能电表改进的合作。”吴桂初教授说,前天他们刚去企业做了次交流,其间谈到的一个项目对方颇感兴趣,结果没出3天,他们仪表技术的负责人就找上门来了。

  浙江天正集团是温州一家知名的低压电器企业。温州可以说是中国的低压电器生产中心,每年,这里生产出的低压电器约占了全国市场份额的60%,大小企业超过4000家。

  正是因为与产业的“零距离”对接,温大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成立短短1年,就已成为当地低压电器企业争相追捧的“香饽饽”。

  “事实上,每天来我们这里的企业不断,我们天天要为企业服务!”就在记者采访间,吴教授又接到电话,约好第二天的见面。

  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可谓是温州大学5年来着力服务地方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温州大学依托学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瞄准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在服务社会中实现长足发展。

  “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立足温州、服务温州,要吃‘温州饭’、讲‘温州话’、做‘温州事’。”温州大学校长蔡袁强如是说。

  接轨:做产业的“技术芯”

  在汽摩配生产中建立循环回用系统,从而大大减少钢材磷化所造成的污染,同时节约成本,瑞安海尚集团恰好成为温大纳米技术研发的受益者。

  “这个项目从去年底启动到现在已完成80%的进度,目前已经正在进行产业化……”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纳米材料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舜博士告诉记者,这个项目不仅直接让这家企业受惠,还可以辐射到瑞安的整个汽摩配产业中。

  事实上,温大正在逐渐成为温州产业提高品质、转型升级的“技术芯”。

  温大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一个刚刚获得2010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项目,在浙江人民电器、浙江天正电气和浙江电器开关等三家企业试点,就刺激新增产值10亿多元,新增利税近2亿元,目前向整个行业推广应用。

  在其推动下,乐清工业电气产业中产值占整个行业60%以上的14家龙头企业,组成了浙江省低压电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温大组建的浙江省皮革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就致力于温州传统皮革产业的清洁生产与转型升级。不仅在温州的水头有示范基地,还辐射全省,在海宁也建立中试基地,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温州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郭均纺透露,温大获批牵头建设浙江省行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温州市行业技术研究中心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这两大平台建立1年多以来,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面向企业横向项目89项,外来科研经费达9500万元,加入平台服务层的企业数达540多家,为相关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至今估计产值达6亿元,利税近9000万元。

  未来的“十二五”,学校也在有意识地对接温州市和全省的发展规划。例如应对浙江省海洋经济实验区建设,温大正在酝酿整合各方面力量打造海洋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特色学科与产业密切联系,围绕地方需求凝练和调整学科方向,不但在融入地方中逐渐形成学科特色和亮点,而且在服务地方中不断获得学科资源,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温大校长蔡袁强评价。

  【数字解读】“十一五”期间,温州大学与正泰、海螺、天正等企业及温州11个县(市、区)政府建立了校企、校地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了7个产学研联合体。针对地方产业特色,学校成立了有机合成化学、电器电子、绿色皮革化学品、纳米材料与化学、功能超分子化学、无机功能材料等多个创新研究团队,其中皮革团队成为国内皮革界三大主要科技创新团队之一。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