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Matthias Gunkel有一个很有力的中文名字——攻克,这是表达当年开始涉足中国市场时,要将中国新生的合资公司做大做强的雄心。   今年48岁的攻克,是亚太区域总部设在新加坡的、德国跨国公司倍加福(PEPPERL+FUCHS)的执行总裁,该公司主要业务是为自动化生产制造配件,1993年,攻克受老板指派,只身到中国开发市场。   攻克当时有三种选择,即独资、合资和设立代表处,最终他选择了合资的方式,目的是为了利用中方合作伙伴的市场知识优势。   起初计划在上海和深圳设两家合资公司,后来觉得一家合资公司已经足够,结果选择了上海。   回忆当初,攻克说:“那个时候公司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是来自私营企业的中方合作伙伴”,正好要取一个中国名字的攻克,接受“一位中国朋友建议,用Gunkel的音取名攻克,他说:“去那么大的中国市场要想成功,一定要有一个很强的名字。”   在上海的5年,攻克成功了,当初投资100万德国马克建立起来的上海倍加福自动化有限公司,从起初的两名员工,扩大到如今93名员工,公司在中国现在有8个分支机构,在上海和北京设有代表处。   在谈到是否西方商家比新加坡商家在中国更成功这样一个热门话题,攻克说:“新加坡商家工作非常努力,也很聪明,不过,在中国人眼里,新加坡人吃中餐、说华语,被视为他们的一部分。” 攻克认为西方人 更容易与中国商家打交道   这种看法带来的差别是,攻克以商业谈判为例,西方人反而更容易与中国商家打交道,因为语言不同有翻译,谈判尽量简化。而中国人与新加坡人用华语谈判,结果讨价还价,谈判更为复杂。   不过,他认为,如果新加坡人与中国商家建立长期战略关系,就会比西方人更有优势,“做长期生意才能赚到钱,新加坡人与中国人有共同的文化,能够更多地理解中国。”新加坡人要知道并利用自己的优势。   攻克说:“过去10多年,在中国的西方商家也遇到许多问题,比如不了解员工需要怎么做,环境变化快,有许多不确定性,例如税收制度改变,不太容易为西方人所了解。”   当攻克自己没有被这些障碍所难倒,语言不同,就靠观察:“好比一个盲人也可以很好地生存,最主要是,去一个国家,要眼观耳听,仔细观察,最主要是尊重当地人和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事实证明,攻克的方法是正确的,心知公司规模小,攻克选择在比较不发达的上海闸北区设合资公司,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当地外国公司少,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二是员工流动性小,稳定性高,原因是闸北工作机会少,员工工作地点离家又近。   对于投资地区的选择,他补充说,大的外国公司,比如化工企业去基础设施正在完善、潜力大的西部如四川等地比较适宜,而电子一类对技术工人要求比较高的企业,则选择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合适。 (---以上新闻摘自 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