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国制造业始终以高于GDP的速度增长,跨国公司纷纷将制造基地迁往国内,就在人们惊呼“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之余,有识之士同时看到了当前制造业存在的隐忧。在9月10日北京召开的“2003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论坛”上有关专家就此展开了讨论。大而不强“目前我们的摩托车产量是美国的8倍,而产值却与之基本持平。1999年,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4258美元/月,只相当于美国的4.37%、日本的4.07%,仍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语出惊人,无疑给热衷于“世界工厂”的人们浇了一盆冷水。孙家广教授认为,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调整中,正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然而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低,制造工艺装备落后,仍是制约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桎梏。从技术创新能力上看,美国等发达国家98.4%的典型产品技术源于本国研发,而我国只有43%。制造业新产品贡献率在美国达到52%,而中国只有5.9%,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强国之本在人们的印象中,随着网络科技、生物医药等新经济的崛起,制造业已经沦为夕阳产业,正为发达国家所遗弃,我们发展制造业只是拾人牙慧而已。对于这种看法,国家863计划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杨海成教授给予坚决驳斥。他认为,在发展本国制造业方面发达国家已经有类似教训。美国上世纪70年代也是受这种思想影响,忽视制造业发展,造成80年代经济的持续低迷。上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结教训,提出“振兴美国的经济在于振兴美国的制造业”、“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制造技术和制造能力的竞争”,才使得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重振雄风。目前,国际上正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加上便宜且素质较好的人力资源,成为跨国公司转移部分制造业的首选之地。然而跨国公司在将制造业工厂转向中国的同时,仍强有力的控制着产品的研发、设计、工艺和市场,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面对入世挑战,我国在世界分工合作中争取有利地位必须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路在何方杨海成教授认为,我国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这个过程不可逾越,但在信息时代工业化进程却可以大大缩短。“英国工业化用了大约200年,日本用了100年,而韩国只用了30多年,主要原因就是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我们现在正面临与当年韩国类似的机遇,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推进制造业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制造业的信息化,从而实现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何谓“制造业信息化”?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张曙认为,制造业信息化绝对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过程计算机化,信息化的标志是信息的实时共享、连续流动和协同工作。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众多传统产业需要网络和软件来改造现有生产和经营模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响应能力。奋起直追值得欣喜的是,科技部在“十五”期间已全面展开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项工作。据科技部有关人士介绍,今后专项工作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中心,集中对3DCAD、ERP、数控设备等七大类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以期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而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科技部还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2000多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示范工程,促进100家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企业及技术服务中心的发展,从而建立起应用示范、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三大体系,为制造业信息化的广泛应用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本次论坛上记者看到,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提供商中,部分领域里的国内厂家已经可以和国外企业平分秋色,用友的ERP软件、北京清软英泰的三维几何造型系统、武汉开目的CAD/CAPP/PDM一体化解决方案正为国内制造业信息化应用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迈向强国的路虽然还很漫长,但我们一直在前进。”一位代表这样告诉记者。(----摘自 http://www.chinahightec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