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行业协会,有关单位:

 

现将《“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1年11月17日

 

 

图片来源:一图读懂《“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两个历史进程的交汇与创新,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集中体现,是新发展阶段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数字经济时代建
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扣合点。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既是发展过程也是发展目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既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也拉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
 
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是未来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两化深度融合顺应这一趋势,正在全面加速数字化转
型,推动制造业企业形态、生产方式、业务模式和就业方式根本性变革。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持续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三五”期间,通过政策制定、标准推广、工程实施、试点示范等系列举措,两化深度融合既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也带动了信息技术产业的系统创新和蓬勃发展。两化深度融合“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以两化深度融合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加宽广,步伐更加坚定,成效更加显著。
一是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互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持续加强,推进机制日益完善。
 
二是两化深度融合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持续推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关键业务环节广泛应用,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2.1%、68.1%和73.0%,五年内分别增加6.7、13.2和11个百分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
 
三是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生态加速构建。
 
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标识解析体系基本建成,注册总量突破94亿,平台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设备连接数量超过7000万,行业赋能效果日益凸显,数字化管理、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
 
四是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开通5G基站超过70万个,5G商用部署初见成效,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基础设施全面就绪,“蛟龙”下水、大飞机上天、北斗组网、高铁出海,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和重大短板攻关取得新进展。
 
 
“十四五”时期是建设制造强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两化深度融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处于加速创新的爆发期,两化深度融合面临新形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第四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融合应用,数据要素赋能作用持续显现,正在引发系统性、革命性、群体性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不断催生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新征程,两化深度融合面临新任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亟需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为实现“新四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化深度融合面临新挑战。
 
当前全球经贸环境日趋复杂,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高端制造回流和中低端制造外迁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我国制造业仍面临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诸多挑战,亟需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融合发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综合判断,我国两化深度融合发展仍处于走深向实的战略机遇期,正步入深化应用、加速创新、引领变革的快速发展轨道。
 
“十四五”时期,要深刻认识并顺应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瞄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目标,持续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抓手,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加快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激发企业融合发展活力,打造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实现“新四化”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
 
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环境营造、生态构建中的政策引导作用,破解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形成融合发展的市场化模式,促进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坚持创新驱动。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活力,激发数据要素的转型动力,按照问题导向、应用牵引、系统突破的思路,着力补短板、锻长板,以集成创新加速产业变革、管理优化和战略转型,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坚持系统推进。充分释放各方主体活力,发挥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的标杆引领作用,打造资源富集、应用繁荣、产业进步、治理有序的平台化共建共享新生态,促进大中小企业、产业链上下游、跨行业跨领域融通发展。坚持开放合作。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在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深化国际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范围显著扩展、程度持续深化、质量大幅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5。
 
——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普及。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企业形态加速向扁平化、平台化、生态化转变。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5%,平台化设计得到规模化推广。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8%,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生产方式在重点领域得到深度应用。
 
——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绿色制造、安全生产等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整体水平持续提高。
 
——融合支撑体系持续完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数字化技术快速进步,工业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成效进一步显现,两化融合标准体系持续完善,产业基础迈向高级化。
 
——企业融合发展活力全面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45%,系统解决方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形成平台企业赋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
 
——融合生态体系繁荣发展。制造业“双创”体系持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加速融合,涌现出一批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生态快速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
 
1.新型智能产品
 
支持制造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联合攻关,推动人工智能、5G、先进传感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培育工业级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船舶、无人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新型智能产品。发展基于智能产品的场景化应用,加快智能产品在工业、交通、医疗、教育、国防科工、健康养老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推广,服务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
 
2.数字化管理
 
打通企业数据链,通过智能传感、物联网等技术推动全业务链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全面贯通,构建数字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打造数字化驾驶舱,实现经营管理的可视化和透明化。鼓励企业基于生产运营数据重构战略布局、运营管理和市场服务,形成数据驱动的高效运营管理模式,提升智能决策、精益制造和精准服务能力。
 
3.平台化设计
 
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高水平高效率的轻量化设计、并行设计、敏捷设计、交互设计和基于模型的设计,变革传统设计方式,提升研发质量和效率。发展平台化、虚拟化仿真设计工具,培育平台化设计新模式,推动设计和工艺、制造、运维的一体化,实现无实物样机生产,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提升产品竞争力。
 
4.智能化制造
 
提升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实现全要素全环节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和智能管控。推动先进过程控制系统在企业的深化应用,加快制造执行系统的云化部署和优化升级,深化人工智能融合应用,通过全面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资源消耗。
 
5.网络化协同
 
促进企业间的数据互通和业务互联,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与合作伙伴共享各类资源,实现网络化的协同设计、协同生产和协同服务。推广云化设计软件(CAX)、云化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云化制造执行系统(MES)、云化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新型软件工具,共享设计模型、生产数据、用户使用信息、产品数据库等,基于工业互联网提升制造资源配置效率。
 
6.个性化定制
 
面向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发展客户需求分析、敏捷产品开发设计、柔性智能生产、精准交付服务等系统,增强用户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参与度,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和高效匹配。鼓励具有成熟经验和服务模式的个性化定制企业,基于自身个性化定制平台及模型库,培育形成一批集用户需求获取、研发设计、柔性生产、交付服务于一体的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的示范推广。
 
7.服务化延伸
 
推动工业企业产品供应和服务链条的数字化升级,从原有制造业务向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发展设备健康管理、产品远程运维、设备融资租赁、共享制造、供应链金融、总集成总承包等新型服务,实现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鼓励工业领域工程服务商深化数字仿真、制造信息建模(MIM)等新技术应用,提升工厂建设和运维的数字化水平,实现从交钥匙工程向“工程建设+运维服务”转变。
 
 
(二)推进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
 
1.原材料
 
面向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能源等行业,推进生产过程数字化监控及管理,加速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工业数据集成共享,实现生产管控一体化。支持构建行业生产全流程运行数据模型,基于数据分析实现工艺改进、运行优化和质量管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设和推广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关键设备上云上平台,聚焦能源管理、预测性维护、安环预警等重点环节,培育和推广一批流程管理工业APP和解决方案。
 
2.装备制造
 
提升智能制造供给支撑能力,开展设计、工艺、试验、生产加工等过程中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加速工业技术软件化,攻克一批重大短板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围绕机械、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电子、电力等重点装备领域,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构建面向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推进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规模应用,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装备的预测性维护与健康管理。
 
3.消费品
 
实施“超高清视频+5G+AI+VR”融合创新应用工程,推动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可视化、缺陷检测、产品组装定位引导、机器人巡检等消费品行业典型场景的创新应用。推动纺织服装、家具、家电等行业建设自动化、连续化、柔性化生产系统,支持食品、药品等行业建设产品信息追溯系统,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消费品行业的柔性生产和产需对接。开展基于消费数据的用户需求挖掘、产品研发、智能生产和数据增值等服务创新,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
 
4.电子信息
 
引导电子行业企业深化5G、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创新应用,提升软硬协同水平,加快发展人机协同装配、质量智能检测等新应用新模式。支持企业加强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供应链协同管理,实现电子元器件采购、生产、库存、质量、物流等环节动态精准协同,优化全供应链资源配置效率,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管控水平。面向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推动设计、制造、检测等设备和能力的平台化汇聚与共享,提升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和风险防范能力。
 
5.绿色制造
 
实施“互联网+”绿色制造行动,引导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地下管网漏水检测系统、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智慧管理平台和能源管理中心,开展资源能源和污染物全过程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推动碳减排,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绿色制造体系数字化,推进绿色技术软件化封装,培育一批数字化、模块化的绿色制造解决方案,推动成熟绿色制造技术的创新应用。建立工业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平台,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共治,构建资源能源和污染物公共数据库,提升资源能源管理水平。
 
6.安全生产
 
协同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推动重点行业开展工业互联网改造,加快安全生产要素的网络化连接、平台化汇聚和智能化分析。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安全生产行业分中心和数据支撑平台,分行业开发安全生产模型库、工具集,推进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和经验的软件化沉淀。深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引导工业企业加快构建安全生产快速感知、全面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系统评估的新型能力体系。
 
 
(三)筑牢融合发展新基础
 
1.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制定重点行业5G发展计划,加快建成覆盖全国、品质优良、高效运行、全球领先的5G基础网络。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动5G、千兆光纤网络、IPv6、时间敏感网络(TSN)、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型网络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加快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体系,实施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和贯标行动。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推动工业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共享,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工业大数据支撑服务体系。
 
2.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支撑能力
 
通过融合应用带动技术进步,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和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前沿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核心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瓶颈,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通过产品试验、市场化和产业化引导,加快工业芯片、智能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等融合支撑产业培育和发展壮大,增强工业基础支撑能力。支持企业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产品体系,利用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促进创新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发挥好税收优惠政策作用,加大信息技术创新产品推广力度,迭代提升软硬件产品和系统的就绪度、成熟度,提高产业链完整性和竞争力。
 
3.推动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
 
加快工业数据汇聚,开展工业数据资源调查,建立多级联动的国家工业基础大数据库和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等行业数据库。落实《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行)》,开展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国家标准贯标,提升企业数据管理水平。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安全可信的工业数据共享空间,深化工业数据应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发展数据驱动的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工业数据的价值提升。
 
4.完善两化深度融合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两化深度融合标准体系,依托全国两化融合管理标委会(TC573)、科研院所、联盟团体等各类专业技术组织,开展两化融合度、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CPS)、数字孪生、数字化供应链、设备上云、数据字典、制造业数字化仿真、工业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强两化融合度等关键标准的宣贯推广,组织开展两化融合度评估,明确不同融合度企业的发展重点和提升路径,引导企业逐级或跨级提升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水平。
 
 
(四)激发企业主体新活力
 
1.培育生态聚合型平台企业
 
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建设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型平台、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特色型平台以及面向特定技术和场景的专业型平台,强化工业大数据开发、制造资源配置和解决方案汇聚能力,加快工业知识的沉淀、传播和复用,打造基于平台的制造业新生态。促进平台间互联互通,通过制定平台间数据迁移标准,探索工业机理模型、微服务、工业APP的跨平台部署和调用机制,实现平台间的数据互通、能力协同与服务共享。
 
 
 

 


 

 
 
 
动感“十四五”:一图读懂《“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