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科技】:肖钢建议在数据治理方面,深入对金融数据安全分级指南和人工智能算法金融应用评价规范的应用,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及第三方数据服务商的企业数据管理制度。在技术应用方面,进一步有效管理用于机器学习的数据来源和质量,设置偏见控制机制,防止针对特定消费者群体的歧视性服务。保存数据管理过程和建模方法记录,确保可追溯性和可审核性。
 
顾行发建议,加强自然资源督察卫星遥感监测平台建设,做到一平台多用途。引入新技术提升平台数据管理能力,建设自然资源督察遥感大数据中心,利用全天候、多时相遥感监测手段,形成天地一体化、自动化的自然资源监测网络,提升自然资源执法督察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加快构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
 
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主席肖钢2022年带来的提案和“构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相关。肖钢建议,加快构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从成立组织、明确原则、制定规则、数据治理、审查评估、创新试点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
 
 
肖钢指出,当前金融科技不断创新发展,深刻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方式和业态,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质量和能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衍生出复杂多样的伦理问题与潜在风险,给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金融安全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近年来,大量从事科技的人员进入到金融行业,传统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也拥抱新技术,特别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使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发生新变化,也给传统金融伦理治理带来新情况和新问题。与传统金融伦理失范行为相比,金融科技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伦理问题。一些机构和科技人员以牺牲数据隐私为代价,导致客户信息被盗用或出售,对客户绑定的银行卡及账户等敏感信息缺乏保护的信义义务,产生相关的不良交易、限定交易、捆绑销售等行为,导致不公平协议。在居民数字能力存在鸿沟的情况下,有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尊重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权利,导致信息红利分配不公问题。二是算法伦理问题。算法将人们的各种足迹和活动,转变为对人们的各种打分和预测,并进行贷款评估、保险评估,规则代码化会带来不透明、不准确、不公平、难以审查等问题。通过算法可以强化对金融消费行为控制,使消费者实质上处于弱势地位,被深度嵌入一种隐形不自由境地,产生算法控制问题。
 
肖钢表示,金融科技伦理失范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容易造成金融服务歧视,引发金融诚信失范,使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还助长了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放大了金融风险,危及公共安全。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科技伦理意识较为薄弱,普遍存在重科技、轻伦理,重发展、轻治理的现象。金融科技伦理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伦理治理规则协调与监管合力有待增强,伦理评估评价和审查审计制度仍需完善。因此加快构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已势在必行。近年来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高度重视金融科技伦理治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为进一步增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协同性和有效性,肖钢提出了七方面的建议。一是成立组织。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组建全国性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指导和协调推动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为体现金融科技生态及其多元治理特点,该委员会应由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市场机构以及高校智库等代表组成,凝聚各方力量开展工作。
 
二是明确原则。金融科技伦理治理需要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公开、伦理自觉先行、伦理风险可控、敏捷治理。
 
三是制定规则。制定伦理标准、指南和自律公约,同时,将一些行业普遍公认的底线型伦理要求上升为法制约束。
 
四是数据治理。深入对金融数据安全分级指南和人工智能算法金融应用评价规范的应用,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及第三方数据服务商的企业数据管理制度。在技术应用方面,进一步有效管理用于机器学习的数据来源和质量,设置偏见控制机制,防止针对特定消费者群体的歧视性服务。保存数据管理过程和建模方法记录,确保可追溯性和可审核性。
 
五是审查评估。设立评估标准,组织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开展自我评估,将伦理道德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流程。同时,建立伦理审计制度与信息披露制度,开展行业互评和监管评估,防止和纠正新产品、新服务“带病上线”。
 
六是创新试点。鼓励有条件的机构进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库,探索建立“金融科技伦理问题技术纾困”示范工程。将科技伦理风险解决方案纳入创新试点项目和评奖评优环节。
 
七是人才培养。将金融科技伦理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研发金融科技伦理通识教材。并要在金融从业人员入职、人才认证等方面,明确嵌入科技伦理要求。鼓励规模较大、技术复杂的金融机构设立“首席伦理官”。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开展负责任的科技研究与创新活动。
 
责任编辑: 杨国强
 
 

 

 
全国政协委员顾行发建议提升自然资源督察技术支撑能力
 
 
本报讯 (记者 宁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党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顾行发提交了关于提升自然资源督察技术支撑能力的提案。为精心准备提案,他开展了不少于5次调研。
 
“从去年10月到今年2月,我参加了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南京局在江苏镇江、徐州、常州、南京等地的耕地保护督察工作,看到了国家自然资源保护与督察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遏制耕地‘非农化’的基础上增加了防止‘非粮化’的督察,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顾行发说。但他认为,和国家对督察工作的要求相比,自然资源督察工作在机制体制、支撑技术体系、服务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进一步完善提高的空间。
 
为此,顾行发建议,一是健全自然资源督察执法队伍机制体制。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工作机制,落实相关部门共同责任机制。
 
二是完善自然资源督察的技术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测量、信息网络以及空间探测等新技术手段,构建起“天上看、空中探、地下查、网上管”为一体的综合自然资源督察技术体系,建立协同数据获取、自动化信息处理、立体化场景管理、智能化知识服务的自然资源督察标准化技术体系。
 
三是加强自然资源督察卫星遥感监测平台建设,做到一平台多用途。引入新技术提升平台数据管理能力,建设自然资源督察遥感大数据中心,利用全天候、多时相遥感监测手段,形成天地一体化、自动化的自然资源监测网络,提升自然资源执法督察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四是提升自然资源督察专业技术队伍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自主更新能力,培养新时期自然资源督察技术人才。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