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 之动感惠民生收录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智能制造   物联网   智慧物流 】
  
  两会上钢铁行业“代表”和“委员”提出哪些建议?
  
  胡望明委员代表建议:推进开放式协同创新 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望明离沪赴京参加全国两会。围绕钢铁行业当下发展难点、痛点以及未来高质量发展,胡望明准备了《关于培育再生资源龙头企业,打造全国交易服务平台的提案》《关于推进开放式协同创新,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提案》等两份提案,积极建言献策、履行职责。
  
  资源循环利用是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已被列入战略新兴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2022年,我国再生资源产生量约5亿吨,回收利用量约3.7亿吨,综合回收利用率约75%,其中废钢、废铜、废铅、废纸的回收利用量占当年钢铁、铜、铅、纸产量的比例分别为22%、35%、47%和54%。废钢是可循环使用的绿色再生资源,每使用一吨废钢,可减少1.6吨二氧化碳排放。我国钢铁工业以高炉—转炉流程(长流程)为主,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钢铁产量只有10%左右,而欧美电炉钢比例达到70%以上,日本、韩国也在30%以上。因此建立和完善废钢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对提高综合回收利用率,促进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国家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标准体系不健全、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有待完善、行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关于培育再生资源龙头企业,打造全国交易服务平台的提案》针对的就是当前再生资源的主要问题。提案建议,要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全国性再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推进交易服务平台应用。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明确指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具有领先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兼具研发实力和市场敏感性,能够聚焦国家战略所需,协同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引领和带动整个行业发展。龙头企业之间、企业与专业院所之间开展联合研发和协同创新有利于各创新主体聚焦主责主业,集中资源开展核心工艺和关键环节研发,提高研发效率;有利于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早期介入产品设计和研发,共同开展市场策划和产品认证等,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有利于企业之间通过协同创新完善配套体系,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产业链合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全球竞争力。然而,当前从协同创新内容看,应用型、解决现场问题的协同创新比较多,面向产业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模型的联合研发比较少,不能满足引领行业发展的需要,APP式的创新不能成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从协同创新形式看,有组织的合作研发还有待加强,协同创新系统策划不够,难以形成企业的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从合作伙伴构成看,市场导向做得比较好,但围绕数实融合,与数智产业企业的协同创新相对较少,不能满足行业智能化转型和流程再造需要。《关于推进开放式协同创新,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提案》建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厚植产业底层技术;强化数实融合协同创新,加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赵民革代表建议:设立国家钢铁低碳技术创新中心 推动钢铁业低碳绿色转型
  
  
  
  加快推进低碳转型,是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持产业竞争优势、引领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首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带来了3条“推动钢铁行业低碳绿色转型”的具体建议。
  
  第一,设立国家钢铁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当前,国际主要钢铁生产国家(地区)均制定了极富雄心、极具挑战的低碳技术发展计划,希望借此扭转其钢铁工业全球竞争力走弱势头。与之相比,我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起步较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储备不足,研发攻关力量较为分散,国家层面尚未形成针对核心低碳共性技术的系统支持方案。
  
  “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在钢铁行业设立国家钢铁低碳技术创新中心,配套钢铁强国科创专项资金,在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和多学科融合领域形成科学导向的基础性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型研究体系,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堵点。”赵民革特别提出,要重点支持钢铁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链开展低碳技术基础性研究和能力建设、世界前沿低碳共性技术研发及应用,同时推动钢铁行业EPD平台建设及下游用钢产业链应用,以及绿色钢铁材料政府采购,钢铁新材料、新装备跨产业链国货国用。
  
  第二,出台一揽子政策。赵民革对比分析认为,国外绿色低碳转型启动较早的国家,支持政策更加具体、支持金额总量大,多数在国家层面建立了绿色低碳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绿色低碳转型项目和重大技术研发。“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也亟须国家层面结合我国资源禀赋和钢铁工业发展特点,出台产能治理、技术创新、财税金融、人力资源等有针对性的一揽子政策,统筹推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他表示。
  
  为此,赵民革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形成政策合力,研究制定低碳驱动下钢铁行业总量下行阶段的人员安置系列政策、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财税与金融支持系列政策、绿色低碳重大技术创新支持政策、钢铁行业纳入碳市场政策,完善绿色低碳钢铁产品推广应用标准政策体系等,统筹推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第三,引导、鼓励钢渣等固废资源综合利用。2023年全国约产生钢渣1.5亿吨,而目前,我国钢渣综合利用率约为40%,远低于国外钢渣综合利用水平。
  
  为此,赵民革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3方面加强政策引导。一是加大力度推进行业协同。推动钢铁与下游行业建立更广泛的协同耦合发展机制,共同开展钢渣产品质量评价、实际工程应用验证等,为钢渣高效利用疏通拓展渠道。二是出台相关政策对钢渣在建材行业的应用提供支持和引导,形成钢渣产品质量管控体系。三是进一步建立推广钢渣应用的具体标准,提供钢渣应用场景和推广计划,提高钢渣资源化利用水平。
  
  胡淑娥代表建议:大力推广钢结构住宅,促进钢铁业、建筑业低碳融合发展
  
  图片
  
  钢结构建筑被誉为21世纪“绿色建筑”。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钢结构建筑的推广力度。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山钢日照公司科技质量中心、钢铁研究院专家胡淑娥带来了一项推广钢结构住宅的建议。
  
  她认为,发展钢结构建筑是促进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有力抓手,也是钢铁业产品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实现钢铁资源储备的有效方式之一,建议大力推广钢结构住宅,促进钢铁业、建筑业低碳融合发展。
  
  胡淑娥提到,当前,钢结构住宅推广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占总建筑量的比例在40%以上,而我国钢结构建筑占比为5%~7%,且主要集中在公共建筑、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等领域,钢结构住宅仅占1%左右。
  
  她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目前钢结构住宅与传统混凝土结构相比,其主体建造阶段的价格有一定成本增量。二是人才培育进程落后于实践应用发展。“由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采用了大量的新型建筑技术,但大多数建筑企业对装配式钢结构的施工技术不了解,钢结构住宅的建造技术人员普遍缺乏,尤其是高水平焊接技能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审查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及检测单位等对可依据、可采用的钢结构住宅标准体系的掌握不足,使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受到了约束。”她表示。
  
  为此,胡淑娥建议,从5方面推进钢结构住宅发展。
  
  一是多举措扶持钢结构住宅发展。建议将激励扶持政策前置,从当下的政策层面多举措扶持钢结构住宅发展,落实土地、贷款、财税、科技、金融、人力、奖项申报等支持政策,选取实践案例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典范借鉴、推广,提高行业各方的积极性,不断消化成本增量。
  
  二是开展高水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开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机器人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和建造科技的人才培养、针对性培训;建立社会层面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从钢结构人才技能鉴定、评定、表彰激励方面,调动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通过技术升级推动建筑工人从传统建造方式向新型建造方式转变。”她表示。
  
  三是建筑钢结构材料持续科技创新。积极开发钢结构住宅用强度高、韧性好的高性能钢材,以及耐火、耐腐蚀、带形状的高功能钢材;扶持一批重点钢铁企业进一步延伸钢铁产业链,鼓励开展钢结构的生产、加工、配送,打通钢铁生产和钢结构建筑应用的堵点;积极搭建覆盖钢结构住宅上下游全产业链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提高钢结构建筑智能、绿色、标准化制造水平,不断改善钢结构住宅的品质。
  
  四是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大众对钢结构住宅性能优势的认识水平、对钢结构住宅的接受程度,让绿色建筑成为一种新风尚;创新农村房屋建造模式,针对抗震设防烈度较高地区,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广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五是推动钢结构建筑产品的生产、制造、应用纳入碳交易试点。研究推广钢结构建造过程碳排放核算和“碳足迹”跟踪关键技术,采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方法学,规范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消耗能源、资源和材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计量结果,做到方法科学、数据可靠、流程清晰、操作简便;探索研究建立钢结构建筑的低碳发展、建筑碳排放报告、核查以及碳交易等工作机制,推动钢结构建筑领域进入碳交易平台。
  
  温菲代表建议: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在钢铁行业广泛应用
  
  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走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之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方大集团萍安钢铁炼铁高炉车间技术员温菲表示,当前,国内部分钢铁企业面临创新能力不足、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无法通过智能化实现企业新旧动能的转换。因此,他建议,要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广泛应用。
  
  具体而言,要引入机器人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生产自动化和高效化。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优化生产参数,并为企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要通过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系统,实现智慧物流、智慧仓储等,减少库存,降低运输成本。要推广建立绿色发展、智能管控平台,让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使企业生态治理拥有高效监测、主动预警的“千里眼”“顺风耳”,以及科学分析的“智慧脑”,进一步提高企业环保治理水平。此外,还要加大宣传,引进高技能人才,加强自主创新与研发,推动钢铁行业向“智造”“质变”。
  
  王兰玉代表建议:加快推进钢铁材料低碳产品价值实现 助力绿色转型
  
  钢铁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关乎工业稳定增长、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引擎,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兰玉建议“加快推进钢铁材料低碳产品价值实现”,旨在强化钢铁行业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实现低碳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王兰玉代表表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在超低排放改造、环保绩效全面创A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超半数以上的钢铁产能已完成或正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
  
  近年来,我国钢铁产业开始进入由规模经济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加速演进期,也是行业由大变强的关键转折期。王兰玉代表认为,在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为解决环境、能源和资源瓶颈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将成为塑造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为加快推进全流程、系统化减污降碳工作达到新高度,并将超低排放实施的成效转变为低碳排放产品的成果,他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加快钢铁工业绿色转型示范区试点建设。王兰玉建议,一是推进钢铁与城市发展减污降碳深度融合,加快开展顶层设计,出台钢铁工业产城共融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推动钢铁工业固废、水、热与城市的高效协同。二是打造一批集工商业功能、创意内核、教育培训等多业态有机融合的工业转型示范区,着眼于未来产业布局,推动钢铁工业向高端制造、数字产业、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转型。三是加强转型金融支持,做好行业转型路径标准和制度的设计,制定国家层面的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提高金融服务效能。
  
  二、健全钢铁行业绿色能源消纳的支撑体系。王兰玉提倡,一是当前对在电力交易市场购买的绿电(绿证)实施电价补贴,并结合实际,研究将绿电指标纳入环保绩效考核范围。二是充分发挥钢厂规模化电力消纳优势,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自有煤气发电+储能高效协同”的“源网荷储”智慧化供能系统,打造一批示范项目。三是推进电解水制氢等绿氢生产项目和制氢加氢一体站。四是加快建立生物质资源的收-储-运保障体系,实现生物质资源的有效、稳定供应,利用农、林发达地区生物质资源优势,推动生物质高炉喷吹技术攻关和工程推广。
  
  三、构建“一中心、多平台”的钢铁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王玉兰倡导,一是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加快研发基于共同标准的生命周期评价(LCA)体系和数字化平台,打造“一中心、多平台”的低碳排放钢铁产品评价和认证体系,开展国内平台互认并形成合力,满足产业链下游对产品碳足迹、低碳排放产品认证的要求。二是依托平台为钢铁行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公共服务,依法合规收集整理关联行业相关数据资源,适时组织开展同行评议、交叉验证以及数据溯源性核验,支持建立中国特色的商业化钢铁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三是加强对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低碳排放产品相关管理制度、认证规则的研究,推动与主要贸易国在碳足迹核算规则和认证结果方面的衔接互认,充分发挥低碳钢铁材料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四、开展钢铁产品碳足迹登记存证试点建设,提升碳数据质量。王玉兰建议,一是鼓励部分省市开展钢铁产品碳足迹登记存证及低碳标识认证试点建设。加快建立钢铁产品碳足迹登记存证制度,研究制定钢铁低碳排放产品标识认证管理办法,形成首批低碳排放钢铁产品目录,为钢铁材料低碳价值转化提供基础支撑。二是鼓励运用现代化管理思想,将过程分析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PDCA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碳排放管理,建立全过程碳排放管理体系,实现碳管理体系与生产现场的融合发展与提质升级。三是推动钢铁企业碳排放数据的自动采集,搭建统一的碳排放因子相关检化验标准流程,逐步扩大全国碳排放在线检测试点的覆盖范围,持续提高数据质量及可靠性,全面支撑钢铁材料碳足迹评价。
  
  王兰玉代表的建议旨在通过上述四大举措,全方位推动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切实落实双碳目标,为我国乃至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钢铁方案”。
  
  盛更红代表建议:建议加快推进铁矿资源整合 推动煤炭行业相关用材以不锈钢替代碳钢进程
  
  太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盛更红
  
  一、《关于加快推进铁矿资源整合的建议》
  
  铁矿石是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料,是我国紧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当前,我国铁矿石资源开采企业分散,中小矿山较多,集约开发水平低。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非煤矿山资源整合。为切实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建议以政府强力介入为主、市场化运作方式为辅,加快推进整合开发进程,解决资源核查难题;结合资源赋存状况合理确定整合范围,支持大型企业整体开发区域资源;持续优化矿产资源出让方式。
  
  二、《关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山西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近年来,山西省企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由于山西省受地理区位、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企业在引才育才上面临较大困难,建议国家给予制度性安排和政策性支持,支持山西省增建新材料、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政策性落实一批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重大项目;以项目带动人才引入,引导高水平科技人才入职,主持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开发。
  
  三、《关于推动煤炭行业相关用材以不锈钢替代碳钢进程的建议》
  
  不锈钢作为具有全生命周期低碳排放特性的材料正在被更多地选择应用。目前,碳钢材料已不能完全支撑煤矿安全生产和清洁低碳转型的需要,加快不锈钢替代碳钢进程,对于推动煤炭行业清洁低碳转型作用显著,且我国不锈钢企业研发的新一代煤矿用不锈钢已具备批量供应市场条件,其产品具有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和使用维护成本较低的优良特性。建议国家通过加速煤矿用不锈钢标准建设等工作,推动煤矿用不锈钢在我国煤炭企业的快速推广应用。
  
  四、《关于企业合规不诉制度立法的建议》
  
  合规不起诉制度作为一种正向的激励措施,是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有效路径。我国合规不起诉制度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从企业发展要求、优化营商环境,还是从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规范程序衔接、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来看,都迫切需要对合规不起诉制度进行立法完善,建议立法转化改革成果,对合规不起诉制度加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