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石油工人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1-04-26    来源: 新华网青海频道  

   新华网青海频道4月26日电(记者徐文婷 王博)“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午饭前,王海鹏哼着歌谣随队友走下修井车。

  这个生于1984年的小伙子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2007年,他循着父辈的足迹来到青海油田施工一线工作。这是他在工地学会的第一首歌,4年间,这首歌陪伴着他踏遍了柴达木盆地的“采油”路。

  王海鹏皮肤黝黑,高个子,戴一副黑框眼镜,很爱笑。见到他时,右脸上沾着油污,橘红色的工衣上满是油渍。“这样算是好的呢,喷油多时,一天下来除了眼睛和牙齿是白色,整个人都是黑色的”。王海鹏拍拍衣袖笑着说。

  王海鹏野外作业的昆北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地处青海和新疆的交界处,是我国发现较早的油田之一。这里平均海拔3000米,一年当中有6个月是风季。风起时,黄土漫天,遮天蔽日。

  作为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西部作业队里的一名副司钻,王海鹏负责协助操作钻井设备和吊装设备,并兼任安全员。“通俗来讲,我们就是要把60多米长的抽油杆连接起来,送到地下1500米左右的地方抽油,为投产奠定基础”,他说。

  王海鹏和工友每6人一组昼夜倒班。这支作业队每3至4天为一个工期,随后搬迁至数公里的另一口油井作业。和他们一起迁徙的还有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集装箱”,里面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部分维修工具,这是作业队野外生活的所有家当,他们在这里面躲避风沙和雨雪。“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王海鹏说。

  下午三点,午餐会从30公里外的生活基地送下来。由于油井周围没有电话信号覆盖,午饭后,王海鹏会步行半个小时走到对面的山上去,给远在甘肃敦煌的妻子打一通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

  从山顶远眺,周围戈壁开阔,目极之处没有人烟,向南依稀可以看到昆仑山的一角,除了高原春季不时呼啸而过的风声,这里万籁俱寂。

 “再过一阵到了夏天,夜里井架灯就全亮起来了,特别漂亮,那些昼夜不停的抽油机就像是我们的朋友一样。”王海鹏说。

   虽然艰苦的自然条件无法改变,但是王海鹏觉得,比起老一辈的石油工人,他们要幸福许多。“现在油田依托技术创新实行自动化管理,减少了很多劳动力,生产也更加安全”,王海鹏说,“如今,已经很难再想象父亲当年用柴油洗澡去污的艰苦生活了”。

  对于自己的选择,王海鹏从不后悔,“什么样的工作都得有人干,干一行就得爱一行”。平日里,王海鹏喜欢自学ANSYS软件,他希望自己能在安全管理方面更快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