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信技术描绘新“三农”2011年05月17日17:44

  本报记者 连晓东

  在国际电信联盟提出2011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时,我国开展以农村信息化为目的的“村通工程”已有8个年头,“村通”的任务也已从“村村通电话”演进到“村村通宽带”和“信息下乡”。当然,这远远不是尽头。“十二五”规划把农村信息化工作向纵深推进,信息通信技术会让农村生活越来越美好。

  村通是场攻坚战

  “村村通电话”是“村通工程”的起点,也是农村信息化的起点。“村村通电话”就是将电话线牵到每个有人居住的村落,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场“与天斗、与地斗”的攻坚战。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每攻克一个未通电话村,需要的不仅是超常规的电信设备数量,还需要翻山越岭、趟激流穿戈壁,需要忍受酷暑严寒和无法预知的自然风险。当然,自然环境的恶劣还只是一个方面,偏远农村大多基础设施条件差,甚至不通公路不通电,勘测和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西藏那曲和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平均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特别是在冬季,大雪一封山就是半年或七八个月,野外施工非常困难。在那里,每选一个基站站址都要在相邻的山坡之间来回测试、反复比较,每到一个点都要连续翻越好几个山坡,有些地方更是靠徒步和人力才能把沉重的设备背上去。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2010年年底,中国移动的员工终于让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的尼玛县央卓曲帕村通上了电话。这是我国最后一个未通电话的行政村,从而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村通计划,使得行政村村通比例达到100%。但是,进入“十二五”,还有行政村通宽带(目标比例达83%)、自然村通电话(目标比例94.5%)等更艰巨的目标需要去攻克。

  集中力量办大事

  将信息桥梁架设到每个有人居住的地方,这不仅是靠勇气和干劲就能完成的任务,还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强大的资金支持。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家企业能做到的,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

  “村通工程”本身就体现出政府的决心和指导力量。2004年1月,原信息产业部组织6大电信运营商“分片包干”开展被称为划时代工程的“村村通电话工程”。从那时起,村通工程一直是“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重点工程。组建后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更是精心组织、大力推进,加大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这场声势浩大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还得到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一条条扶持政策、一股股支持力量,使得这一巨大的系统工程一步步走向成功。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这一改变农村信息化面貌的划时代工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村通工程的实施中,一个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就是资金,因为在偏远地方架设通信设备的投入和产出与在人口密集地区有着巨大的差距。例如在西藏,两个村之间的距离甚至可能比内地一个省份还要大,山高路远,架设传输线路困难,移动基站信号受覆盖范围限制,运送物资设备和施工安装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据统计,建设一个基站,在内地费用约为30万元,在西藏却需要100万元左右,有人甚至笑言在西藏等地做通信投资,“100年也收不回来投资”。

  面对这一困难,就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仅“十一五”期间,全国村通电话工程累计直接投资500亿元,其中电信企业自筹约480亿元。针对工程投资大的现实问题,中国电信集团建立科学的资金保障制度。为充分调动各省公司的积极性,中国电信在统一划拨村通工程建设投资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各省村通工程建设专项予以预算补贴,将完成任务与普遍服务补贴和企业建设补贴挂钩,有效促进了村通工作的落实。据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张继平介绍,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电信为村通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40亿元,“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投入为近200亿元,而现在,为维持已开通的村通网络正常运营,每年还需投入维护资金超过20亿元。

  应用才能带来活力

  面对村通巨大的建设和维护成本,电信运营商有一个共识:激活信息化应用才是对投资最好的保护。

  信息化不等于“通电话”,也不等于“电脑+网线”。信息高速路修到了家门口,还要让农民上路并有所收获,这样才能促进信息在农村的流动,让信息增值。目前,我国已进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化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就是要让农业发展依靠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因此,村通工程发展8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直坚持和推进“三个三步走”策略,即建设方面分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步走;业务提供方面按电话、上网、宽带三步走;能力提升方面按建设设施、搭建平台、推广服务三步走,并陆续提出了“乡乡能上网”、“村村通宽带”、“信息下乡”等信息化要求。

  而电信运营商出于自身运营和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更加重视信息在农村的使用。“农村通信服务是一个放水养鱼的问题,客户价值提高了,我们企业的价值才能提高。”这是中国电信新疆公司总经理张志勇对农村通信服务的看法。他认为看上去农村通信投资以百万、千万计,收入却可能以百元、千元计,但“账不能这么算”。

  近年来,行业竞争摊薄了企业利润,企业增收越来越难,而庞大的农村市场则是活力的新源头。根据中国移动2010年财报,“农村、流动人口市场持续成为重要增长点,净增客户达到 6173万户”。农村用户的快速增长保证了运营商营业收入的稳步提升,而且供需情况、交易信息等涉农信息必须全国流通,用活涉农信息可以带动一个庞大的应用市场,因此对在全国范围内全业务运营的三大电信运营商而言,应该用另外一种思路算账。

  因此,在村通工程辛苦搭建的信息高速路上,我国三大运营商建成了“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等全国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涉农网站近2万个,乡镇信息服务站20229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站117281个,到2010年年末,我国农村信息化指数达到0.35,比2005年的0.19增长近一倍。

  “三农”明天会更好

  信息化给农村生活带来的更是实实在在的便利甚至直接利益。信息通过全国性的“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平台到村入户,让农民通过网络了解天下大事,参与身边小事,通过网络查阅农技知识,点击鼠标进行交易……网络,在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其生产方式,当锄头、铁锹与鼠标、屏幕相结合时,信息和知识的力量得以发挥。信息化把农村、农民带上的信息高速路实际上是一条发家致富之路和文明生活之路。

  因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十二五”期间持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在更高要求的通电话、通宽带比例基础上,提出全国70%以上的乡镇开展信息下乡活动,大部分乡镇要实现“一乡一个信息服务站、一村一个信息服务点、一乡一个网上信息库、一村一个网上农副产品信息栏”的“四个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