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人脑与智能精彩碰撞的“动脉瘤AI挑战赛”紧张进行:比赛现场,来自全国各地10余家不同层级医院的不同年资医师,分为“人”与“人+AI”两组,就颅内动脉瘤(以下简称“动脉瘤”)诊断准确率、诊断时间等展开激烈的比赛。

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介绍,动脉瘤具有高发生率、低破裂率和破裂后高致残、致死率的特点。

我国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有7%的35至75岁中国成年人患有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较差,致死率约为35%-40%,且90%的患者在破裂出血之前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因此动脉瘤被形象的称之为埋在大脑里的“不定时炸弹”,因此动脉瘤的检出和检测至关重要。

目前,一方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动脉瘤的识别率有所提高,但诊断能力受限于临床医师的个人经验,诊断难度大,且耗时长;另一方面,在基层医院存在医生由于缺乏经验,对动脉瘤的识别出现误诊、漏诊及过度治疗的现象。

基于CTA(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的BioMind颅内动脉瘤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由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导,神经介入中心、神经疾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共同协作执行,王拥军院长,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介入研究室主任李佑祥及天坛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影像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亚欧联合发起开发。

王拥军院长表示,“希望能够以此为广大基层医院提供有力的帮手,更好地实现动脉瘤的早识别、早干预、早诊疗”,王拥军表示,“帮助广大基层医生尽早检出并筛选破裂风险较高的动脉瘤患者、并对其及时治疗,这是开发动脉瘤自动识别AI软件的初心”。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从全国范围内挑选出有代表性的9家三级和6家二级医院的16名选手参赛,经过两轮紧张而激烈的比赛(均为“人”与“人+AI”两组)。比赛结果显示:无论是动脉瘤诊断的准确率,还是诊断时间和形态学参数测量,均为“人+AI”组获胜。

对于这样的结果,项目PI李佑祥表示“并不意外”,比赛结果说明了与单纯的、传统的人工识别结果进行对比,目前AI技术在动脉瘤CTA诊断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上万例高质量的数据,天坛医院高年资医师制定诊断‘金标准’、高水平标注及质控规范,BioMind国际领先的算法模型,最终实现动脉瘤的准确识别和定位,自动化输出动脉瘤大小等形态学参数,为医师提供更为精准的诊断信息,为患者提供更可靠的治疗方案”。

同为研发项目发起人的刘亚欧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发离不开三点,教得好、学得会、经受得住历练。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孩子,我希望它能够经历住风雨,成长起来”。

据悉,“动脉瘤AI挑战赛”是2020年中国卒中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简称“会议”)的一项重要活动。会议于10月9日-11日采用线下+线上的形式在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