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正在演进发展,持续高水位运行半个月之久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正在波动或缓退,洞庭湖出口莲花塘水位持续在保证水位附近徘徊。相较于1号洪水,2号洪水来势更猛,中下游面临的防汛形势也更复杂。

  2号洪水还在“发威”3号即将形成

  1号洪水导致中下游干流洪峰水位高企。其中,湖口站最为惊险,在众多圩垸破堤分洪之后,7月12日距离保证水位仅差1厘米,鄱阳湖湖区各站超保、超历史,江西省损失较重。

  数据显示,6月1日进入主汛期以来,长江流域共发生9次明显降雨过程,与常年同期相比明显偏多,降雨量已经排名1961年以来第1位。但由于早期底水较低、洪水调度科学等原因,目前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小于1998年。“如果不是5月底长江干流水位普遍比往年偏低3米多,目前的防汛形势肯定更加紧张。”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局长胡向阳说。

  更值得注意的是,上游新一轮洪水正在形成。气象水文部门预计,受上游降雨影响,三峡将迎来新一轮来水,初步预测三峡入库流量将在27日前后涨至5.5万立方米/秒左右,极可能是今年长江3号洪水。长江委副主任金兴平说,尽管关于这轮洪水的量级多方观点不一,但都认为防汛形势非常严峻。

  三大“护法”守卫长江

  目前,长江流域已基本达到防御1954年洪水的总体防洪标准,长江中下游干流和主要支流遇一般洪水,可以安全度汛。

  “目前长江干流可谓是‘筋骨强壮’。”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副局长宁磊说。目前,长江中下游3900公里的干流堤防均已经按照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达标建设,同时形成了以控制性水库为骨干的防洪水库群。宁磊介绍,包括三峡工程在内的40座控制性水库总防洪库容574亿立方米,已经成为长江防洪最有效、最经济、最灵活的武器。

  长江委水文局党组书记陈敏介绍,通过实施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国家水资源监控系统等项目,长江流域水雨监测预报站点由1998年时的2000多个,增加到现在大约30000个。除了水文部门管辖的雨量站以外,气象部门管辖的雨量站等也纳入到长江防洪预报调度系统里面,形成了集卫星、雷达、水文报汛站、气象站、水利工程专用站等空天地于一体的流域全覆盖水雨情立体监测体系。

  “30000多个水雨监测站点,实施自动化、智能化的实时监测,协同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的监测信息,结合多年来不断加强和应用先进的水文、气象预报技术,已能做到短期洪水预报‘八九不离十’,可谓是‘耳目聪明’。”陈敏说。

  据介绍,洪水调度牵一发而动全身,调度方案需要大量运算,原来常常要数小时。现在通过系统建模,可以控制在20分钟之内。

 

  应对超标洪水能力不足

  防汛专家同时认为,筋骨强壮、耳目聪明、决策科学,并不意味着长江防洪减灾万无一失。受降水强度超乎往常影响,今年汛期,洞庭湖、鄱阳湖发生了大洪水,各地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首先,长江干流并非“万无一失”。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副局长沈华中说,长江部分上游干流河段堤防防洪能力偏低,未形成防洪保护圈或未达防洪标准;中下游干流堤防虽已达标,但由于堤基基础差和历代不断加培造成的堤身土体不均匀等原因,部分堤身、堤基和穿堤建筑物存在隐患。这些因素导致长江干堤汛期险情时有发生。近些年,长江中下游崩岸险情呈现向下游延伸、不断增加的趋势。

  第三,支流及湖泊防洪能力亟待提高。据介绍,长江流域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堤防工程线长面广,基础薄弱、堤身质量较差,遇高洪水位管涌、渗漏等重大险情较多;且部分支流和湖泊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圈,防洪能力偏低。今年,以湖区和支流堤防发生的险情为主。连江支堤和湖区堤防在高洪水位长期浸泡下易发生险情,成为防洪工程的主要薄弱环节。

  水利防汛专家建议,加快支流和两湖堤防建设,提高支流防洪能力;加快蓄滞洪区建设,加强蓄滞洪区人口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引导蓄滞洪区居民尽快迁入安全区。

         同时,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应用,利用大数据手段科学分析洪水地区组成规律,不断完善流域综合监测体系,建立包含信息汇集与存储、信息服务和支撑应用等功能的信息平台,实现全流域水工程信息共享与预报调度方案快速计算分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