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域,济南锚定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目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争做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今年前9个月,中欧班列开行534列,同比增长22%。(本报记者崔健摄)

  串珠成链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凸显

  今年4月17日,济南中欧制造国际企业港内,宏山激光济南基地正式投入运营。从考察到设厂,企业只用了十几天时间。接下来,投资方准备在济南打造一个产业园,年生产各类智能激光设备3000台以上,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

  为加快激光产业发展,济南早已展开行动。2017年,济南高新区开始谋划激光产业园,该项目占地面积1200亩,分为研发孵化区、零部件配套区、激光设备集成区和综合服务区。目前园区内普洛斯济南激光产业园、畅通光科新技术基地两个项目已基本完工,幸福连城光电创新园一期正在加紧建设。华光光电、森峰科技、金威刻、晶华光电等企业自建产业载体项目也已进入签约、建设阶段。

  2019年9月,济南市以济南高新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中心为建设单位,申报山东省激光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这是全省首批批复建设的五家共同体之一。2020年12月17日,激光共同体股份制核心运营机构山东芯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我们不仅要打造山东激光产业的科创引擎,还要做一个公共检测平台。”该公司总经理秦鹏介绍。

  为帮助产业链上企业抱团发展,促进强链补链,济南高新区引进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为该所免费提供实验室和办公场所,还提供建设经费支持。如今,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已经孵化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5家,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还通过项目招引的方式,与武汉立德激光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研制超快激光器。上述企业都属于激光产业链“补短板”的环节。

  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济南的激光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预计到2022年,济南将实现激光装备产业营业收入翻一番,到2025年达到500亿元。据悉,济南市确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空天信息、量子、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新城建、电子商务、人力资本、物流和金融等12条具有济南特色、附加值高、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链,激光装备只是高端装备产业链四个分链之一。济南市高端装备产业链工作专班还确定“济南市激光产业招商引资一览表”,按图索骥,提高招商的精准度。

  当前,全市重点产业链实现快速发展,“串珠成链”效果逐渐显现。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规模均达到4000亿级,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规模均达到2000亿级。

  抢抓机遇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济南市持续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今年5月23日,山东省“氢进万家”首个项目——泰钢加氢母站建成启用。泰山钢铁集团作为一家全流程钢铁企业,具备1.9万吨工业副产氢制备能力。在开发利用氢能方面,泰山钢铁集团不仅把目光放在汽车、物流等领域,而且开始布局“氢冶金”领域。他们与中国钢研集团联合成立氢能研究院,建设30万吨氢冶金项目,研究“以氢代煤”来炼铁,在提升冶炼效率和铁水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济南市提出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今年5月25日,济南产发集团与吉利科技集团就济南换电站项目正式签约,济南产发集团以入股方式参与新能源智慧充/换电站项目建设。10月16日,赛克赛斯氢能源项目签署框架协议。该项目意向订单总额约4.2亿元,是由山东赛克赛斯氢能源公司联合济南高新控股集团、气候资本集团共同投资的氢能源绿色低碳项目,主要致力于推动山东赛克赛斯氢能源有限公司扩大产能、业务拓展及氢能产业园区建设,助力济南向低碳经济转型,进一步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步伐。据悉,山东赛克赛斯氢能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制造商。

  济南高新区依托临工重机的纯电动渣土车项目,推动新能源在非道路工程机械的替代应用。同时,引进“电机、电池、电控”相关产业领军企业,建设新能源(纯电)全产业链生产基地。依托相关企业,重点发展发动机、转向器、变速器、车桥、涡轮轴、汽车悬架、汽车电子、滤清器、核心管路和连接件等汽车配套零部件。以智能网联先导区项目为牵引,发挥山东高速信息集团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车载传感设备,智能车联网通信终端以及高精度地图定位系统。

  加强互联互通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多向并进的黄河流域开放新格局。

  泉城海关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济南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464.1亿元,增长27.4%,占进出口总值的33.4%。目前,济南采用海陆空“3D”立体方式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贸进出口。海路方面,尽管济南不靠海,但泉城海关今年开通“铁海E通”监管模式,货物在济南办理通关手续后,会直接传到沿海海关,实现数据共享,货物到达沿海海关后,原则上不再查验,直接在青岛通关。在铁路运输方面,济南市口岸物流办大力推动中欧班列快速发展,今年前9个月开行534列,同比增长22%,这背后是国际物流大通道不断拓宽,目前济南中欧班列线路已达12条,覆盖19个国家46个城市。济南国际机场国际货运量从2017年的0.57万吨连年突破2万吨、3万吨、4万吨,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在济南机场海关便利通关“组合拳”的加持下,极大便利了省内外产品走出去,提升了济南空港口岸的国际影响力和济南市的对外开放形象,今年国际货运量有望突破5万吨。

  近年来,济南加快布局5G、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轨道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

  今年4月19日,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的《济南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白皮书》显示,济南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三聚多园”的发展格局。“三聚”是三个聚集区,即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济南高新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多园”是指齐鲁软件园、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多个特色产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水平和辐射能力步入国内前列。

  以济南公交集团为例。他们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前沿技术,积极推进公交数据大脑建设,以数据资源赋能公共交通发展。随着公交数据大脑完成一期建设,济南公交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公共交通线路、线网、客流等方面自动智能分析,为公交科学化排班提供数据支撑,为线路运行问题的精准发现、线路精准调度指挥提供决策支持。

  10月份刚刚印发的《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济南将实现黄河由天然屏障到发展枢轴的转变。从制约发展的天堑到带动发展的关键,济南将以黄河为纽带,串联各发展板块,重塑新的发展格局。

  (本报记者 李萌萌 韩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