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曹阿民:寻亲失智流浪老人,亟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助力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失智老人成为流浪人群中的特殊群体。

  对于这类特殊的流浪人员,全国政协委员曹阿民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救助事业发展。

  曹阿民委员表示,在履职调研中,上海民政救助机构坚持不懈花费数年、十数年帮助失智社会流浪人员跨越省市寻亲的事迹,令他深受感动。

  “全国民政机构依法依规积极主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及其他各类困难群众,其中失智流浪人员的救助和寻亲工作难度最大。”他说,民政部开通的全国救助寻亲网,是全国性的帮助失散人员双向寻亲的重要平台,但对于失智类特殊流浪人员的救助寻亲作用不太理想。

  曹阿民通过调研发现,失智类流浪人员除了智障未成年人、成年人,还有失智老人。这类特殊流浪人员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几经多地流浪最终被政府民政部门救助,大多人已经缺乏语言沟通能力,不能自主提供个人身份识别信息;

  二是由于失智流浪人员早期个人身份证件照图像分别率低,以及经过长期流浪生活后面部特征的巨大变化,采用一般政法大数据比对的方法帮助失智流浪人员寻亲比较困难;

  三是救助的失智流浪人员大多来自农村和城郊地区,救助寻亲信息难以有效到达覆盖,虽然现在已有省市地方民政救助寻亲协作网络,跨省流浪后的救助寻亲依旧艰难。

  据国家统计公报,到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9%,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72%,“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新增城镇常住人口超1000万。

  “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成长和工作变迁,他们在异地生活的年迈父母由于健康等原因越来越多地投靠城镇工作生活的子女。每一个身在异乡、不幸走失的失智老人,都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完整与幸福。”

  曹阿民认为,在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中国建设中,需要统筹兼顾、均衡协调地完善我国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发展能力差距,实现社会救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此,曹阿民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快社会救助立法进度,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时提升各类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标准,加强对失智流浪人员的救助寻亲全周期工作的支持与经费保障,加大寻亲成功后安置的法律援助和经济救助。

  此外,他还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推动财税、金融、消费大数据等的应用开发,并融合现有多级“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平台功能,实现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救助对象的科学分析研判与主动及时救助,推动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救助事业发展。

  同时,他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全国性居民身份识别政法大数据的管理和多种身份识别数字新技术的创新与联用推广,完善我国城乡居民身份信息登记与更新制度,加强公安、民政部门依法依规数据共享与工作联动,提升流浪人员的救助寻亲效率。

  作者: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加快智能制造与农牧产业深度融合

 

“机械化是有出路的,能够叠加机器人和智能化,这是新发展方向。”刘永好说。

在相关提案中,他表示,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应用受市场投资、机械成本、推广度不够等综合因素,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农牧行业的龙头企业,在畜牧养殖、食品加工场景机器人与农业的结合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已推动自动投喂、智能屠宰、智慧防疫等将智能制造与农牧深度融合的应用场景探索。

“目前农业机器人发展现状距离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还有不少差距,存在着农机链条还不完善、智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机智能化发展聚合度不够、智慧农业科研体系不健全等亟待解决的痛点堵点。”刘永好在提案中坦承。

相关报道请查看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加快智能制造与农牧产业深度融合

(作者:21视频 编辑:曾婷芳,实习生,柳润瑛)

 


 

全国政协委员王一鸣: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当前,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的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日趋广泛应用,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流程、企业管理,乃至用户关系都呈现智能化趋势,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定制日益成为主流制造范式,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向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转型,企业的边界日趋模糊,制造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呈现诸多新特征。

一是数字技术加快向制造领域渗透扩展。

过去一个时期,我国消费领域数字化转型更为活跃,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网络购物、视频直播、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促进供需时空匹配,降低交易成本,释放巨大的消费潜能。

走向未来,以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调、服务化延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蓬勃兴起。

二是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加快构建。

如果说过去一个时期,我国消费互联网迅猛发展,形成了若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网络平台公司,那么今后一个时期将迎来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浪潮。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企业的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正在作为一个新的生产方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三是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强化数据分析和价值挖掘,实现精准预测需求、设备远程监测和能耗管理,精细管理工业企业工艺、制造、物流等各个环节,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有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可以减少20%以上的碳排放。

综上所述,紧紧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利于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构筑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也有利于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要素成本提高的背景下,有效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激活创新生态,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盈利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仍面临一些短板和制约,主要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大原创成果偏少,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高端人才供给仍显不足。

在终端产品领域,比如移动终端、通信设备等,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等中间品依然是短板。必须加快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

第一,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全面推动制造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广一批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组织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低、见效快、实用性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开放数字化资源,帮助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推行普惠性的“上云用数赋智”服务,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融入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并夯实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基础。

第二,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智能制造是今后一个时期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领域。围绕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融合型技术领域,加快前瞻性布局,面向行业需求,在通用设计中兼顾专业需求,打造可用性强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培育平台化设计新模式,发展平台化、虚拟化设计工具,推动设计和工艺、制造、运维一体化,推动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单位、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实现全要素、全环节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和智能管控。

第三,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相对于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对数据采集的精度、传输速度、存储空间、计算能力和智能化加工应用的要求大幅提升。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云网协同发展,建设可靠、灵活、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培育有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建设一批跨行业领域的综合性平台、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特色性平台,以及面向特定技术和场景的专业性平台,打造基于平台的制造业新生态。

第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数字服务企业跨界创新,打造多元化参与、网络化布局、市场化运作的创新生态。鼓励开源科技创新,支持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开源平台、开源项目建设,促进创新模式的开放化演进。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高自主供给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第五,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协同推进千兆光纤网络、IPv6和5G网络建设,推动5G商用和规模化应用,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等新型网络,前瞻布局6G技术研发。在传统基建中,政府往往是主要投资方,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在新基建中,要鼓励市场主体广泛参与,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以更好对接市场需求,提高投资效率和技术先进性,形成政府与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