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 之方案应用场收录关键词:智慧水务 数据分析 GIS 】

  以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并迅速处理!今天《中国建设报》点赞玉溪智慧水务建设

  《中国建设报》2024年4月10日第三版截图

  为了让智慧水务建设更符合实际需要,云南省玉溪市从技术和管理两手发力,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治理供水管网漏损问题。在分区计量的基础上,玉溪市对夜间最小流量进行数据分析,将其与考核表水量进行比对,及时发现水量异常情况并迅速处理,漏损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玉溪市供水企业以各用水计量分区为单位,将每日凌晨3点至5点的流量数据、分区内用户用水情况、人工检漏验证等进行综合研判,确定夜间最小流量控制上限并实行动态调整。

  通过分析夜间最小流量变化情况,判定是否存在漏水,同时调查分区内用户用水对夜间流量的影响,如年龄结构、太阳能、用水性质、用户数量等,综合研判各分区夜间最小流量控制上限。若监测到分区夜间最小流量超过上限标准,则通过人工检漏进行验证,并将检漏结果运用到修正夜间最小流量控制上限中,形成动态监测机制。

  玉溪市运用夜间最小流量分析法,助力解决老旧小区漏损管理难题。以玉龙花园小区为例,该小区建于2005年,1031户居民均为一户一表计量,小区庭院管网是否漏水无从知晓。在推进DMA(独立计量区)管理的过程中,玉溪市将该小区作为试点,着重采用夜间最小流量分析与人工检漏结合的漏损管理方法。

 

  玉溪的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巡检。白诚颖 摄

  经过调查,玉龙花园小区房顶设置太阳能,有部分表后漏水。小区建成时间长,老龄居民较多,有夜间用水需求。针对这些特征,玉溪市采取抄表观察水表运行情况,尽可能排除表后漏水,持续观察夜间小流数据寻找平衡点,同步开展人工检漏等措施,用动态数据动态确定夜间最小流量。

  经过持续监控,排除表后漏水、用水波动等情况,将夜间最小流量每小时8立方米暂定为控制上限。同时人工检漏入场,进行全面检漏,发现该小区存在多个漏水点,修复后夜间最小流量下降至每小时6立方米,据此对夜间最小流量上限进行调整。后期实行动态调整,根据季节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进行分析,若夜间最小流量下降则调整控制上限,若上升则启动管网检漏进行验证。

  此外,玉溪市将智慧水务建设与管网漏损治理工作同步推进。充分发挥供水企业现有优势,在漏损管控工作中,重点关注DMA计量表选型,满足GIS(地理信息系统)需要。与GIS系统建设联动,实现确定一个分区、GIS系统上传一个分区、同步绘制一套管网。同时,利用DMA计量表厂家的信息化平台,未进入GIS系统前使用厂家信息平台,进入后双平台同步使用,发挥不同平台的功能差异,对数据分析进行互补和校正。

  玉溪市全面建设GIS系统,集成管网数据,包括管道布局、管径、材质、使用年限等信息并将其可视化;采集流量、压力等关键参数和流量突增或压力下降等异常信息,帮助漏控管理人员快速识别管网结构和潜在的漏损风险点,提高漏损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利用GIS系统历史数据,分析漏损趋势,制定长期管理方式,通过分析历史漏损事件的位置、类型和频率,识别高风险区域和管网薄弱环节,从而采取预防措施。

  玉溪市通过这些方式,加强系统建设与漏控管理业务的联动,帮助漏控从业人员边使用边建设,将管理需要更深入地移植到GIS系统中,促进GIS系统以及后期漏损管理平台等智慧水务的建设更符合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