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将实施高精尖产业“八大工程”
到二〇二五年形成四至五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今年前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9%,两年平均增长17.1%,增速继续位列全国第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预计同比增长29%左右;重点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3.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80.5%……

“高精尖”,为开局之年北京高质量发展绘就浓重底色。“我们预期今年高精尖产业发展将取得‘开门红’,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在昨天举行的北京市“十四五”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市经信局副局长姜广智透露,本市将实施“八大工程”,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到2025年,北京万亿级产业集群的数量将达到4到5个。

制造业实施疏解提质动态管理

舍弃白菜帮,做好白菜心。过去5年,全市已经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为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发展高精尖产业腾出宝贵空间。

“十四五”时期本市发展高精尖产业将更加突出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0万元/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均较2020年下降5%。

市经信局总经济师彭雪海介绍,“十四五”时期本市将保持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定力,一方面优化调整存量,从是否符合禁限目录和退出目录、是否达到环保排放要求、是否具备一定的智能制造能力等维度研究建立存量制造业企业分级评价机制,实施制造业企业疏解提质的动态管理,更精准地推进存量企业调整退出、绿色化转型和智能化提升;另一方面优选高精尖增量,全面对标全球产业创新前沿,着力发展引领技术创新、带动能力强劲的行业,加快培育掌握核心竞争力和重要知识产权的全球顶尖企业,主动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前沿技术,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5年建设100座智能工厂

2017年底,北京谋划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十大高精尖产业。而近期印发实施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则是要打造高精尖产业2.0版。

姜广智透露,《规划》编制过程中强化信息、生物技术对产业变革的创新引领,抢抓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发展机遇,进一步聚焦十大高精尖产业中的重点领域或关键细分领域,提出构建“2441”新型产业体系: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做强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做优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智慧城市、信息内容消费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加快布局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双碳技术等一批未来产业。

为此,本市将重点实施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五个一”工程、产业“筑基”工程、创新成果转化“接棒”工程、企业“登峰”工程、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新智造100”工程、服务型制造领航工程、京津冀协同智造示范工程等“八大工程”。

根据规划,5年的时间内北京再造2至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至3家万亿级市值企业;力争10个核心技术产品基本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和国家重大工程需要;打造10家产值过百亿的标杆性“智慧工厂”,建设100个智能工厂,推动1000家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培育万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京津冀三大产业协同率先突破

跳出一隅天地宽。北京高精尖的产业规划也是一份放眼京津冀的发展规划。

为谋划好“十四五”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市经信局启动编制了《“十四五”时期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整体工作思路上,从单点企业单个项目对接向产业链区域联动转变,从松散园区布局向区域连片协同转变,通过聚焦一个核心、用好两类主体、打造三个圈层、加快三大产业突破,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彭雪海说。

值得一提的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将在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这三大产业率先突破。彭雪海说,本市将推动京津冀氢能全产业链布局,以跨区域氢能货运示范专线为牵引,加快氢能在能源、工业、交通、民生等多领域示范应用,带动全产业链技术进步与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城市群;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的京津冀汽车产业生态圈也将更加完善;三地将打造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构建供需企业高效精准对接平台,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和标杆示范项目。(记者 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