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读】气象自动化:复杂山地气象预报关键技术,精细化程度达到“百米级、分钟级”;借助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先进自动化科技:支撑鸟巢和水立方智能化改造;示范,主要是围绕无人驾驶、100%清洁电力、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自动化科技在冬奥会场景中的集成应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科技:在冬奥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制造,为运动员创造更快的成绩提供了保障;生物信息学及仪器仪表等自动化科技:通过采集优秀运动员各项指标、数据,结合项目和运动员的训练指标参数,为训练方案的科学化决策提供支持;智能制造:利用钛合金3d打印等前沿科技,自主研发了钢架雪车鞋;地理信息系统:在“雪如意”安装北斗微基站定位系统,首次实现了室内亚米级精准定位;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等智能自动化科技:结合了数字科技、人工智能动作捕捉、虚拟现实增强技术等,颠覆了传统的舞台式演出模式;Info-AV声像处理自动化系统:冬奥会期间,Info-AV将17个场馆的发布会现场拍摄的多角度视频(运动员、记者)和多音轨音频(现场声 + 同传)编码后推送到云端,利用云计算的存储、计算、网络传输等资源音视频流进行合成、导播、制作及存储,并输出具有多音轨(HLS格式)的音视频直播流,接入myInfo系统进行播放,同时支持收录和点播;机器人自动化科技:2月2日开始的火炬传递活动中,手持火炬在大风、低温环境中稳定燃烧,打造“永不熄灭的火炬”,同时通过机器人完成水下火炬传递,展示了我国机器人技术实力。

 

 
 
2022北京新闻中心新闻发布会 科技冬奥有关情况专场
 
 
2月16日(周三)上午10:00,2022北京新闻中心新闻发布会——科技冬奥有关情况专场,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A厅(北京国际饭店)举行,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志全,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河北省科技厅厅长龙奋杰出席发布会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以下为发布会图文实录:
 
 
 
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任 刘禹同: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2022北京新闻中心科技冬奥有关情况专场新闻发布会。今天是2月16日,不知不觉冬奥会的赛程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2022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不仅多个项目破世界记录,成绩斐然,而且无论是在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赛事组织、赛会服务、场馆运行、观赛体验、疫情防控等等,方方面面都体现着科技办奥理念。
 
为了让各位媒体朋友更近距离的感受技术创新支撑下的冬奥魅力,体会冬奥会背后的科技力量。今天,我们邀请到: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先生,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先生,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女士,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志全先生,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先生,河北省科技厅厅长龙奋杰先生。来为大家介绍科技冬奥相关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 祝学华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 祝学华: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科技冬奥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冬奥会开赛以来,科技元素已成为一大亮点,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很高兴借今天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科技冬奥的有关情况。按照第24届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科技部在总结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做法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特点和需求,提出“科技冬奥”的设想。2016年,在北京冬奥组委统筹协调下,科技部会同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河北省等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了“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围绕“零排供能、绿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观赛、运动科技、清洁环境、安全办赛、国际合作”等8个方面统筹设计重点任务。
 
针对办赛、参赛、观赛等冬奥会重大科技需求,科技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并组织实施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北京市、河北省一方面组织本地科技力量,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另一方面设立了省级科技冬奥专项。北京冬奥组委制定了《科技冬奥重点项目实施方案》,围绕冬奥会筹办的重点场景全面推动项目成果落地应用。国家体育总局研究提出参赛等方面的科技需求,并积极推动项目成果在国家队训练和比赛中落地应用。
 
为汇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在北京冬奥组委的统筹协调下,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成立了“科技冬奥”领导小组,为跨部门协调“科技冬奥”全局性工作提供组织机制保障。在领导小组的带领,各部门共同努力,协同推进,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筹办提供科技保障,有力促进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目标。
 
科技冬奥不仅仅是科字口组织的,而是在各部门和地方支持下,广大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在工作中渗透了科技冬奥的理念,实施科技研发项目,集成应用了我们国家多年来在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为更好办赛、参赛、观赛提供了科技支撑。谢谢大家。
 
 
刘禹同:
 
谢谢祝学华先生的介绍。下面,请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 黄晶:
 
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专项面向北京冬奥会的实际需求,围绕办赛、参赛、观赛、安全、示范5大板块部署科研任务。办赛,主要是围绕场馆建设、气象预报、智慧出行、火炬研制、开闭幕式、运行指挥、碳中和等方面部署任务,重点解决冬奥工程的实际需求,突破了复杂山地气象精准预报、寒冷山地奥运场馆建设等面临的技术难题,支撑鸟巢和水立方智能化改造、氢能火炬传递、开闭幕式活动中的科技展示等,为实现高质量办赛提供支撑。
 
参赛,主要是围绕科学训练,在运动员技能优化、体能训练和训练监测、训练基地建设、高性能竞赛器材和服装等方面部署任务,重点研发科学化训练方法和装备,建立智慧化比赛训练场地,研制适合我国运动员形体特征和运动特点的高性能服装,提升运动员参赛水平。
 
观赛,主要是围绕“5G+8K”、云转播平台、VR观赛、智能语音服务等方面部署任务,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等提升观赛体验,塑造冬奥的“科技感、未来感”。安全,主要围绕奥运场馆运维管理、设备运行、食品安全、医疗保障、疫情研判和防控等方面部署任务,重点解决冬奥会安全监测预警、运动健康保障、环境风险评价等技术和装备问题。
 
示范,主要是围绕氢能出行、无人驾驶、100%清洁电力、智能机器人、无障碍服务等新技术在冬奥会场景中的集成应用。科技冬奥专项共安排部署80个科研项目,共有212项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上落地应用,为实现北京冬奥的“简约、安全、精彩”提供有力支撑。
 
 
刘禹同:
 
谢谢黄晶先生的介绍。下面请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女士介绍相关情况。
 
 
 
 
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 喻红:
 
媒体朋友们,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为大家简要介绍北京冬奥会新技术应用的情况。概况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有体验“冰立方”作为最先开始比赛的场馆之一,通过对赛场内不同区域温度的精准控制,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同室不同温”的全新冰上体验。
 
国家速滑馆的“冰”面,在冬奥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制造,为运动员创造更快的成绩提供了保障。已经见证了8项新的奥运记录和1项世界纪录的诞生。
 
1.9公里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被它的赛道被国际雪车联合会主席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场馆,在雪车和钢架雪车场馆历史,这座场馆是无以伦比的。
 
有精彩。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视频服务系统(Info-AV),是基于云转播平台实现,它经过了测试赛测试运行,在冬奥会期间提供所有赛事新闻发布会的新闻直播、点播和下载服务,可自主选择原声或同声传译的音频输出,新闻发布会的音视频制作、编辑和处理全部在云端远程完成。针对开闭幕式、花滑、短道速滑、速滑和颁奖等赛事和仪式制作了8K节目,总台央视和北京电视台都开通了8K频道,在主媒体中心、首体、五棵松等场馆,以及部分城市广场和高校部署了8K屏幕,公众可以观看超高清视频画。冰壶、速滑等12个项目制作了自由视角特效,而子弹时间转播的效果则用于云顶滑雪场空中技巧和U型场地技巧项目,为13场比赛制作了20小时的特效画面。
有未来。8K节目、8K频道及8K屏幕,正在走向公众。云转播,这项新型的转播模式,未来也将在更多的应用场景,服务各项大型活动。氢燃料大巴在延庆、张家口提供赛时交通服务保障,赛后将继续用于城市运行。由秸秆、玉米等原材料制作的生物可降解餐具,全面用于冬奥会餐饮服务,未来必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以及众多的智能化服务,未来都将成为大众生活的组成部分。让我们共同期待!谢谢大家!
 
 
刘禹同:
 
谢谢喻红女士的介绍。下面请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志全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 李志全: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总书记强调“中国冰雪运动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体育总局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批示指示精神,在科技部支持下,坚持科技强体,狠抓科学化训练。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中国体育代表团整体表现出色,多个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对训练的强有力支撑。
 
“科技冬奥”项目为国家队跨界跨项选材和科学化训练方案选择提供了支持。例如,通过研究冬季运动员专项能力特征和科学选材关键技术为跨界跨项选材提供参考。通过采集优秀运动员各项指标、数据,结合项目和运动员的训练指标参数,为训练方案的科学化决策提供支持。
 
“科技冬奥”项目为国家队设计了模拟训练系统,“向科技要时间”。例如,利用风洞训练,协助运动员完成姿态减阻优化;六自由度模拟训练系统也运用到国家队训练中。
 
冬奥会后,我们将继续抓好“科技强体”工程,加速“科技冬奥”项目成果的转移转化和应用,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冰雪运动的爱好者。谢谢大家。
 
 
 
刘禹同:
 
谢谢李志全先生的介绍。下面,请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北京市科委主任 许强: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再有4天,冬奥会就要闭幕了。在惊艳世人的开幕式和精彩激烈的比赛背后,是无处不在的科技的亮点,在冬奥村、比赛场馆、媒体中心同样吸引了眼球,北京正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北京冬奥会插上科技的翅膀,一起向未来。本届冬奥会,我们在冬奥组委的领导下,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先后测试了200多项技术,涉及到60多个细分应用场景,其中有4项技术是在全球首次推出,有33项技术是在冬奥会首次使用,充分彰显科技的创新力量。
 
一是科技让防疫更可控,为了助力疫情精准防控,部署了150余台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的监测系统,可及时检测场馆内各点位的空气环境,监测灵敏度比传统手段提高3倍,为赛事服务保障人员配备了3万余台多体征感知设备,及时发现并上报身体异常的情况。
 
二是科技让比赛更好看,积极推动8K、人工智能等数字与仿真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冬奥会观赛新体验。开幕式上运用数字视听,把数字科技的创意,完美的呈现在世人面前。建成全球最大的城市化8K立体播放体系,分布全市各区及150多社区的20块大屏、200余台8K电视机,冬奥期间播出画面更清晰、色彩更靓丽的200小时以上8K节目,让观众领略了科技的魅力。推进数字人手语播报系统,2月5日起在BRTV《北京您早》中应用,为残障人士服务,赢得了媒体的持续关注。
 
三是科技让办赛更绿色。研发的使用碳纤维材料的氢燃料火炬,不仅重量轻、耐高温,还能做到燃烧“零”排放。在速滑馆运用全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提升能效20%以上,冰表面温差不超过0.5℃,得到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滑冰联盟的高度评价。
 
本届冬奥会众多黑科技的背后,是北京科技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既有科研机构的奉献,也有中关村一大批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攻关。当我们为运动员喝彩的时候,同样也为科技的进步喝彩,科技让我们相联、同在,让生活更美好。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刘禹同:
 
谢谢许强先生的介绍。下面,请河北省科技厅厅长,龙奋杰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河北省科技厅厅长 龙奋杰:
 
河北省科技厅制定实施《科技冬奥 智慧崇礼行动计划》,设立科技冬奥专项,支持项目100余项。目前,有46个项目成果正在保障冬奥运行。
 
第一,在支撑冬奥筹办方面,聚焦办赛、观赛和赛事保障需求,云顶滑雪公园使用的“室外雪上项目场地防风网技术”,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雪联的高度认可;在“雪如意”安装北斗微基站定位系统,首次实现了室内亚米级精准定位;复杂山地气象预报关键技术,精细化程度达到“百米级、分钟级”。
 
第二,在支撑冰雪产业方面,我们大力支持压雪车、造雪机、冰鞋、冰刀等冰雪装备和模拟滑雪滑冰设备研发,积极引导传统企业转型,孵化培育科技型冰雪企业,大力推进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建设,积极构建冰雪产业发展新生态。
 
第三,在引领可持续发展方面,解决了氢燃料电池车低温快速启动难题,确保张家口赛区氢能大巴车顺利完成交通保障任务;创新场馆节水节能技术,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降低能耗提供有力支撑;研发赛区与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提升技术,丰富景观品种,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四,在打造智慧崇礼方面,集成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资源共享,开展崇礼智慧交通、森林智慧防火、智慧旅游、智慧政务建设,支撑构建乐享宜居、便捷高效的国际冰雪小镇。
 
以上是河北省科技冬奥任务部署情况的简要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项目跟踪服务,确保在冬奥会上用得好,用得精彩;加强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为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提供有力支撑。
 
 
刘禹同:
 
谢谢龙奋杰先生的介绍。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在座的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环节采用交传,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媒体的名称。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请问黄晶主任,这次开幕式非常成功,想知道其中有哪些科技手段?
黄晶:
 
这个问题很好。开幕式很成功,当然首先要归功于导演的设计、演职团队和组织部门,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辛勤的奉献、付出。同时,科技手段的应用也确实对开幕式这样一个大型活动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开幕式上综合运用了人工智能、超高清渲染、5G、8K等等一系列的高新技术,这些科技和创意的完美融合,打造出了一个既恢弘壮美又空灵浪漫的视听盛宴,可以说“科技感十足”。
 
一是鸟巢中央的超大8K地面屏幕,由4万多块LED模块组成、面积10552平米,其上方还竖立着一块1200平米的8K LED屏幕,两块屏幕构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超高清LED三维舞台。屏幕集成了智能播控系统,将超高分辨率的视频素材分秒不差的呈现在所有模块上,不仅完美展现了各种影像效果,还结合了数字科技、人工智能动作捕捉、虚拟现实增强技术等,颠覆了传统的舞台式演出模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采用了5G+8K技术进行直播,使观众能够在观看中融入真实场景、仿佛身临其境。
 
二是传承奥运圣火的“飞扬”火炬,从氢燃料,到微火燃烧,以及主火炬台的雪花结构, 在设计、储氢、供氢、燃烧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展现了高新技术实现绿色低碳新理念的创新实践。
 
三是开幕式的排演中应用了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了开幕式从热场到火炬传递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的内容可视化仿真,导演组的创意编排、修改等均可在仿真环境中模拟呈现,提高了编排与练习的效率,也大大降低了现场排演的成本。
 
 
中国网:请问科技部是如何组织协调全国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等科研机构服务北京冬奥会的,在共同做好科技冬奥的工作上,有什么体制机制上的创新?
 
 
 
祝学华: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对冬奥会办赛、参赛、观赛支撑保障作用,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从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创新项目实施机制、推动研发应用相结合和加强赛时指挥调度等方面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做好科技冬奥工作。
 
一是建立协同工作机制。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成立了科技冬奥领导小组和以清华大学范维澄院士为组长的专家委员会,与国家体育总局签订了“科体协同”协议,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为跨部门协调“科技冬奥”全局性工作提供组织机制保障。
 
二是创新项目实施机制。科技部会同北京冬奥组委、体育总局等用户部门和北京市、河北省等属地单位,按照“三个共同”的原则,即: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保障“科技冬奥”重点任务可落地、可实施、能应用。同时,创新项目形成实施机制,比如,对于冬奥场馆类任务,直接由业主单位作为项目承担主体,实现项目研发与工程建设的深度融合。
 
三是推动研发应用相结合。实施项目群管理机制,围绕任务目标和重点问题,加强同类项目的集成和信息共享。建立定期工作推进机制,组织项目承担单位与用户单位定期召开调度会,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利用测试赛推动项目技术成果集成应用、测试和全面展示。
 
四是加强赛时指挥调度。在北京冬奥组委赛时指挥体系的领导下,科技冬奥领导小组成立了赛时临时工作专班,全面跟踪科技冬奥技术成果在赛时应用情况,与项目承担单位现场保障人员、赛区场馆业主、属地管理部门等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并协助解决项目成果在冬奥会赛时应用中存在的困难,确保各项新技术在冬奥会实际举办中用得上、用得好。
 
 
 
长城新媒体:请问河北科技厅龙厅长,近年来,河北立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河北省加快全省冰雪产业发展,推动冰雪产业强省建设,请问科技是如何支撑冰雪产业发展的?
 
 
龙奋杰: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们将“支撑冰雪产业发展”作为科技冬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推进,积极构建冰雪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支撑体系,催生冰雪装备产业从无到有,做大做强。下面我再详细介绍一下。
 
一是支撑冰雪装备研发。充分调动资源,加大冰雪装备新技术、新材料技术攻关,开展压雪车、造雪机、滑雪板、冰刀、冰鞋研发,加强冰雪运动装备公共检测技术及标准研究,提升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研发生产的SG400压雪车,在性能、结构、关键电液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首款高端大马力压雪车。研发的短道速滑防护垫,通过国际滑冰联盟认定,中标成为冬奥会短道速滑防护垫国内唯一供应商。
 
二是支撑冰雪企业培育。支持建成冰天雪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零度、雪之谷国家级众创空间,培育了一批冰雪产业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张家口高新区打造科技冬奥“双创”示范基地,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累计签约项目近50个;支持30余家企业加速研发可回收滑雪板、冰刀、仿真冰壶产品,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支撑冰雪运动普及。支持仿真滑雪滑冰设备和冰雪智慧场馆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丰富大众参与冰雪运动形式,推动群众性冰雪运动成为河北人民的特色生活。研发的沉浸式智能滑雪训练健身器材可在社区、公园等场地安装,达到户外滑雪模拟效果,打破了冰雪运动的局限性,填补了国内空白。
 
四是支撑在冰雪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高校、中学冰雪专业优势,科学培养冰雪专业运动员和教学人才。支持研发冰雪运动高精度实时运动及体能监测智能化融合系统、团体专用可穿戴式运动心肺功能监测设备,有力提升了冰雪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五是支撑在冰雪旅游发展。围绕冬奥筹办和滑雪旅游胜地管理需求,我们大力推进智慧崇礼建设,集成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合区域内交通、旅游、政务等多方面多部门数据,推进资源共享,打造政府管理高效、居民生活便捷、游客服务到位的绿色智慧小镇。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也欢迎各位冰雪运动爱好者来河北来崇礼观光旅游!
 
 
 
香港经济导报:请问许强先生,本次冬奥会上应用的科技成果如何在未来北京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和影响?
 
 
 
许强:
 
谢谢您的提问,北京作为首个双奥之城,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的遗产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在本届冬奥会上应用的一系列的新技术、新产品,既是本届冬奥会的宝贵财富,也是北京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在后冬奥时代,我们将在城市发展中,持续为科技冬奥的成果提供应用场景,使冬奥科技成果从冬奥会走向城市发展的应用场,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成为推动北京国际科技中心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新动力。
 
具体来说:
 
一是面向智慧城市,加快智慧场馆技术在城市场景落地,依托BIM、数字孪生技术等这些智慧技术构建面向大型公建等方面的智慧管理体系,使其运行管理更准确,更高效,实现思维智能、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决策数据化。目前,我们已经着手在城市副中心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和枢纽型建筑里推广使用这些新的技术。
 
二是面向绿色环保,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普及。燃料电池商用车技术、绿电技术、CO2制冰技术、智慧交通技术将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
 
三是面向冰雪运动,借助冬奥红利推动冰雪运动发展,使“后冬奥”成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新起点。新型冰雪装备、石墨烯等新型保暖材料,沉浸式、多维度自由视角等智能交互体验技术将推动我市技术、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使冰雪运动成为消费新时尚,带动冰雪产业进一步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是面向产业升级,加速培育龙头企业。推广应用“云转播”技术、8K高清视频技术、服务型智能机器人等,加强智能技术场景应用与体验布局,助力北京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打造“北京智造”品牌,助力科技型企业加速发展。在此,也诚挚邀请记者朋友们持续跟踪、报道科技冬奥项目在后奥运时代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媒体界、科技界携手并进,为公众描绘“科技让城市更美好”的新蓝图。谢谢!
 
 
 
科技日报:请问喻红部长,我们知道这次冬奥会运用了新的技术Info-AV,能否请您具体解读一下Info-AV这项技术和应用?给本届冬奥会带来什么不同的效果?
 
 
 
喻红:
 
本届冬奥会上,通过Info-AV(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视频服务系统)系统,为myInfo提供了所有新闻发布会的视频直播点播服务,涵盖IOC和北京冬奥组委每日新闻发布会(IOC & Beijing 2022 Joint Daily Briefing),各项目的奖牌新闻发布会(medallists press conference),以及在三个奥运村和两大新闻中心(MMC、ZPC)召开的各种类型的新闻发布会。该服务基于现代网络、通信及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大流量、高并发的直播应用。系统当前可以并发支持5场发布会直播。
 
冬奥会期间,Info-AV将17个场馆的发布会现场拍摄的多角度视频(运动员、记者)和多音轨音频(现场声 + 同传)编码后推送到云端,利用云计算的存储、计算、网络传输等资源音视频流进行合成、导播、制作及存储,并输出具有多音轨(HLS格式)的音视频直播流,接入myInfo系统进行播放,同时支持收录和点播。由于使用云服务,Myinfo系统具有弹性扩展能力,可以支撑不同容量的直播。
 
从2022年1月30日首场新闻发布会直播以来,截止到2022年2月15日,共直播182场,总时长7330分钟。最高2月3日单日直播21场。2月3日一天内,云上制作中心支持了来自主媒体中心主厅、北京冬奥村、高山滑雪中心发布厅、张家口新闻中心主发布厅等10个场馆的直播任务。预计至冬奥会结束直播场次将超过250场。
 
Info-AV系统提升了本届冬奥会视频服务水平,体现在:从业务模式角度看,新闻发布会的音视频制作、编辑和处理全部在云端远程实现。这种基于云的远程制作大大减低了场馆现场的人员和设备的需求,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编导人员可以足不出户,编辑云端音视频新闻素材,并发布。意外的收获是减少了前端人员的聚集,这也成为有效的防疫措施!二是集成了多语种同声传译音频。
 
本次冬奥会,结合远程同传技术,在直播、点播视频中集成多语种同声传译音频。用户可以选择语种,实现信息无障碍!三是新的转码技术提升了画质,但不增加视频码流。这项技术能够提升观看效果,同时有效降低对网络带宽的压力。我们认为这项技术未来可以有更好的运用。
 
 
 
东方体育日报:请问祝学华司长,科技冬奥专项在本次冬奥会发挥了哪些作用?整体实施效果又如何?谢谢。
 
 
 
祝学华: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通过组织实施“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示范了一批前沿引领技术,转化了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建设了一批示范工程。围绕场馆、运行、指挥、安保、医疗、气象、交通、转播、观赛等关键场景,500多家单位、超过万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的200多项技术成果已在测试赛、运动员训练、正式比赛中开展了示范应用,为北京冬奥会高质量办赛和高水平参赛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办赛方面,解决了雪车雪橇赛道、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速滑馆等场馆设计、建造和运维技术难题,支撑鸟巢智能化和水立方冰水转换等场馆改造。国家速滑馆已成为绿色低碳和智慧场馆的代表。2月2日开始的火炬传递活动中,手持火炬在大风、低温环境中稳定燃烧,打造“永不熄灭的火炬”,同时通过机器人完成水下火炬传递,展示了我国机器人技术实力。在参赛方面,研发了科学化训练方法和装备,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观赛方面,研发云转播平台、VR观赛、智能语音服务等技术,提升观赛体验,打造冬奥的“科技感、未来感”。
“科技冬奥”不仅满足北京冬奥会筹办和参赛的重大科技需求,同时也将对后奥运时代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加大对压雪车、造雪机、滑雪板、冰刀等装备研发投入,提升了冰雪运动装备自主研发和供给能力,促进了冰雪运动普及和冰雪体育产业发展,有力支撑“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另一方面,通过推动5G、氢能出行、智能车联网、100%清洁电力等高新技术在冬奥会中示范应用,带动5G通信、绿色出行、零排供能等产业发展。比如,北京冬奥会打造的5G网络应用新范式,不仅突破了低温大风和冰雪天气等条件下设备稳定运行关键技术,还拓展多个5G应用新模式,助力后奥运时代5G产业发展。
 
 
 
三沙卫视:请问冬奥组委喻红,绿色奥运是怎样体现的?科技支撑绿色低碳,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喻红:
 
绿色办奥,是冬奥会的办赛理念之一。组委会在几年的筹办过程中,努力践行绿色理念。主要体现在:电力方面。充分利用张家口的风能、太阳能,通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实现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等绿电入网;全部场馆应用100%绿电。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已实现100%绿电供应。场馆清洁能源的使用在以往的奥运会中都有所体现,但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部场馆由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这在奥运历史上还属首次。
 
场馆建设和运行方面。首次大规模采用二氧化碳制冰。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等四个场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制冷性能和环保特性。同时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对制冷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能效提升30-40%,全部余热可回收,用于场馆热水、浇冰、除湿等。
 
交通服务和手持火炬。氢燃料车辆。大规模应用氢燃料大巴车在延庆、张家口赛区的交通保障服务,支持区域绿色环保。境内火炬接力所用火炬全部应用氢燃料,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地进行传递。
 
可降解材料。全面应用生物可降解餐具。由秸秆、玉米等原材料制作的生物可降解餐具,在冬奥场馆全面应用,替代塑料制品。其他方面如山体修复、树木移植等,也体现了绿色办奥和环境友好。
 
 
来源:2022北京新闻中心  锐科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