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好人工智能产业观察】: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目前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机器翻译,智能控制,专家系统,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机器人工厂,自动程序设计,航天应用,庞大的信息处理,储存与管理,执行化合生命体无法执行的或复杂或规模庞大的任务等等。
智能控制是具有智能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反馈和智能控制决策的控制方式,是控制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智能控制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高度的非线性和复杂的任务要求。
智能控制的思想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学习控制的研究十分活跃,并获得较好的应用。如自学习和自适应方法被开发出来,用于解决控制系统的随机特性问题和模型未知问题;1965年美国普渡大学傅京孙(K.S.Fu)教授首先把AI的启发式推理规则用于学习控制系统;1966年美国门德尔(J.M.Mendel)首先主张将AI用于飞船控制系统的设计。
随着研究的展开和深入,形成智能控制新学科的条件逐渐成熟。1985年8月,IEEE在美国纽约召开了第一届智能控制学术讨论会,讨论了智能控制原理和系统结构。由此,智能控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广泛认同,并取得迅速发展。
近十几年来.随着智能控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迅速走向各种专业领域,应用于各类复杂被控对象的控制问题,如工业过程控制系统、机器人系统、现代生产制造系统、交通控制系统等。

 
推好细分产业观察--物联网:2026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美元 智慧工厂、智慧城市、智慧电网等将占60%以上
http://www.zidonghua.com.cn/news/power/45460.html

 

推好细分产业观察--MES:MES系统能为制造企业解决哪些问题?一套MES系统大概需要多少钱?
http://www.zidonghua.com.cn/news/tech/45377.html

 

智慧泵站,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巨大|2022年度推好高质量发展联盟(平台)细分产业观察
http://www.zidonghua.com.cn/news/brand/45390.html

 
推好细分产业观察--实验室自动化:睿科集团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
http://www.zidonghua.com.cn/news/brand/45421.html

 

智慧空压站产业:“智慧节能空压站”系统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2022推好高质量发展联盟(平台)细分产业观察
 
 
2022推好高质量发展联盟(平台)细分产业观察--软件机器人产业:SoFlu软件机器人正式发布 引领软件开发新方式
 
 

 

北京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生态

 

 

  无人驾驶、智慧工厂、远程医疗……如今,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北京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交通、医疗、安防、教育等领域,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作为科创资源密集的高地,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日趋形成国际重大原创成果涌现、头部企业荟萃聚集、创新创业活跃的AI产业新生态,朝着成为新一代创业公司的灯塔、人工智能创业者的乐土、全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领头羊的目标不断迈进。

  构筑创业者乐土,营造以创新为荣的氛围

  “北京拥有人工智能创业所需的人才、资本、政策等要素,政府还主动提供了多种人工智能落地场景。而我们是在中关村的创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这里有一种以创新为荣的氛围。”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伟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高端人才是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为了赢得更多全球顶尖人才的“芳心”,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创新中心,北京出台了签证便利化等一系列面向国际人才的新政,旨在吸引全球一流的科学家及其研发团队来到中关村科技园区贡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2020北京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显示,北京拥有全国近一半的人工智能高层次学者,成为国内甚至全球首屈一指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中心,核心产业人才总规模超过4万。

  在人工智能创业人才中,一半以上的创业人才毕业于北京高等院校。据统计,在国际顶级期刊或高端会议发布过论文的北京人工智能领域学者超过4000人,约占全国总数的三成。

  2018年11月14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智源研究院)成立。“按照2018年初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我们建立了自由探索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科研体制,探索出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开放生态育创新、青年人才挑大梁’为核心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智源模式’。特别是‘以人才为中心、鼓励自由探索、坚持求真务实、不论资排辈’的人才发展模式,让想干事、能干事的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构建出欣欣向荣的AI人才生态圈。”智源研究院院长黄铁军介绍道。

  提升原始创新力,重大成果相继涌现

  “以前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将会出现在很遥远的未来。而今天,它正慢慢走入我的生活……”不久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北京经开区)居民杜女士在打到“主驾无人”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后兴奋地向科技日报记者说,只需在手机App下单叫车,然后上车刷脸确认,自动驾驶汽车就可带她去往目的地。

  除了Robotaxi,如今北京经开区已成为拥有AI硬核技术的自动驾驶成果转化落地的“第一现场”,每天来“路考”的智能网联汽车也越来越“聪明”。

  而这一切始于2020年9月。彼时,北京市设立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并以北京经开区约60平方公里的面积划定范围。

  “截至今年6月中旬,在示范区常态化开展测试和商业化服务的各类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超过300辆,其累计测试里程约590万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100圈,而且示范区内已开放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累计服务8万余人次。”示范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而这只是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目前,北京依托突出的科技资源和强大的人才优势,大幅提升了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能力,一批国际重大原创人工智能成果相继涌现,在17个AI细分领域领跑全国。

  不仅如此,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北京城市治理、业务协同、降本增效、赋能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1年初,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城市大脑智能运营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海淀城市大脑)正式投入运行。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区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高度集成的智慧管理体系——“城市大脑”,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据海淀城市大脑专班相关负责人严泰光介绍,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领域应用的中试平台,海淀城市大脑创新采用“四轮驱动”“三融五跨”的崭新机制,突出“需求牵引、业务驱动”的技术逻辑,构建了海淀城市大脑“1+1+2+N”的独特基础架构,即一张感知网、一个智能云平台、两个中心(大数据中心、AI计算处理中心),并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竞争方式,灵活、优先采用先进技术缔造出N个城市级创新应用场景。

  培育产业生态“土壤”,打造未来发展“核爆点”

  作为全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头羊,北京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全国第一。据统计,截至目前,北京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约为1500家,占全国的28%,其中30余家是先进创新企业。

  2021年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对我国各地区企业能力、学术生态、资本环境、国际开放度等指标评价的研究结果显示,从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指数综合排名来看,北京市名列全国榜首,分值为82.37。

  人工智能产业的迅速崛起,离不开培育产业生态的“土壤”。近年来,北京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应用场景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先行先试,全方位构建出有利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2019年2月18日,北京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立,这是我国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据统计,2020年北京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达1860亿元,同比增长9.8%,相比2016年产值增长逾一倍。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北京将继续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突出“头雁”作用、先行先试,为持续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的创新生态做出探索,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力争在人工智能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北京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学术思想、基础理论、顶尖人才、企业创新和发展政策的源头,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迈进。

 


 

 

 
 
北师大李朱峰:AI教育的最大困难是高校对AI核心技术并不了解
 
 
 
 
记者|陈振芳
 
“现在不是AI技术发展的瓶颈期,而是冷静期。不是AI技术遇到瓶颈,而是过去几年AI过热,市场期望值很高,认为AI无所不能。”
 
7月10日,首届青少年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全球创新挑战赛(下称挑战赛)启动式上,针对AI技术发展处于瓶颈期,AI算法工程师跌下神坛失业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师李朱峰表达了上述观点。
 
 
“现有的AI算力和算法模型,只能在细分领域解决较精细化的局部问题和落地工作。未来几年,这种落地工作在各行各业都会有很大发展机会。”李朱峰告诉界面教育。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人工智能行业核心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500亿元,预计在2025年将超过4000亿元,未来中国有望发展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
 
本次挑战赛将结合教育部新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把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与比赛相结合。新课标明确要求,将在3-8年级单独开设信息技术科目课程,内容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倡导培养“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育人新方式。
 
面对上述政策,李朱峰认为主要有两大变化:一是信息科技变成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的必修课。二是学习内容不再定位于工具应用,而是让学生了解科技、掌握科技,同时利用科技本身来做创造。
 
李朱峰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教育最大的困难是,高校和技术教育学校对AI的核心技术并不了解,需要进行深度的产学研融合,将产业的先进技术和成果转变成教育的课程和内容。
 
他建议,一要用AI技术赋能基础教育的教学过程。二要把AI知识作为课程引入到基础教育中。
 
针对人工智能教育较为薄弱的乡村地区,微信战略研究院院长周博云表示:“微信明年会考虑在‘绿苗计划’加入人工智能(AI)知识,赋能乡村教育。但是乡村孩子对人工智能还比较陌生,我们不会贸然(将内容)直接平行复制到乡村,还是会结合当地小孩的认知水平和对于人工智能在当地教学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