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院士的“自动化者”人文与自动化科技

1: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路甬祥院士先后在浙江大学建立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室和研究所,创办杭州流体传动与控制国际会议,推动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他采取一系列深化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措施,推进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路甬祥:科技名词的规范化,既是国家科技进步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支撑性工程,要把它放到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中给予定位,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求真务实地开展好这项工作。

3:路甬祥院士为《飞鸿踏雪泥》序:中国的仪表、自动化发展历史久远。《飞鸿踏雪泥》收录的文章多是以第一人称记述的,是仪表和自动化人的亲身经历、亲手所为、亲眼所见,他们在穿越建国来的60年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和脚印。读了饱含深情记载历史的一篇篇文稿,看了一张张凝聚并唤起记忆的老照片,将人的思绪带回到前60年的历史进程。那些曾经的人和事,不仅让人领悟了历史赋予的深意,更让人体会到在“人”“事”之中所蕴含的规律和精神。这些文稿,这些照片是建国60年来我国仪表和自动化事业发展历史的宝贵素材。

 

 

路甬祥院士:进一步提升我国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创新能力与应用水平

 

 

2022年4月28日,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40周年纪念活动暨路甬祥院士从教58周年座谈会在玉泉校区邵科馆212和211会议室举行。会议总结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40年发展成绩,畅谈路甬祥院士心系家国、开拓创新的卓越贡献和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治学精神,激励师生奋勇前进,开创新局。

 

 

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创建于1982年,多年来学科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建成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突破了隧道掘进装备及电液系统、超高压大流量电液控制元件、深海立体探测机电系统、光刻机浸液系统等关键技术,成功为多个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为我国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幕式由机械电子工程系主任徐兵教授主持,他首先介绍了与会嘉宾,并感谢他们对学科长期的关心、支持、指导与帮助。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首先致辞,他强调40年来,在路甬祥院士的亲自推动和关心支持下,流体传动与控制学科在全国构建了高强辐射的社会服务网络,打造了国际交流和成果转化平台,为服务“国之大者”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会继续从路甬祥院士的办学方略和治校理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徐兵教授介绍与会嘉宾                                              任少波书记致辞

 

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院士宣读了路甬祥院士来信。路甬祥院士在来信中写道,面对新科技与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一定要坚持发奋进取、团结协作,在设计研发、成果转化、制造服务、创新创业中不断取得新成绩,为中国制造强基提质、发展壮大做出积极贡献。希望青年同志们不断努力提升自主创新发展的意识、信心和能力,致力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我国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创新能力与应用水平,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创造品质一流引领世纪的产品、工艺、技术和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杨华勇院士宣读路甬祥院士来信

 

 随后,进入大会报告环节。第一个报告演讲者是杨华勇院士,他对浙江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和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报告重温了在路甬祥院士的带领与指导下,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现已更名为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与国重实验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历经从创始到探索再到辉煌的多个历史时期,在科研学术、教书育人、思政党建、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学科将在创始人、学术领导人路甬祥院士指引下,继续努力在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浙江大学原校长杨卫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来信祝贺。此外浙江大学原副校长黄达人、中南大学钟掘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院士、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原所长王天然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蒋庄德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学东院士、大连海事大学原校长王祖温、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宋天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机械学科主任雷源忠、浙江大学原副校长冯培恩、浙江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子辰、浙江大学原副校长卜凡孝、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张彦敏、中国液压气动与密封件工业协会原理事长沙宝森、三一重工高级副总经理曹东辉、美国晶钻公司创始人/总裁诸葛起、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原党委书记李伟、机械电子控制工程研究所原所长王庆丰先后进行了发言,感念路甬祥院士为国家、浙江大学和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作出的卓越贡献。

 

 

最后,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致闭幕辞。吴朝晖校长指出,路甬祥院士是心系家国的知名大先生、开拓创新的卓越教育家和勇攀高峰的战略科学家。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向好态势,打造了服务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的新高地,奠定了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基础。希望加快建成世界顶尖学科,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不断培养机电工程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吴朝晖校长致闭幕辞

会后参会代表集体拍照留念,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40周年纪念活动暨路甬祥院士从教58周年座谈会圆满结束。

线上、线下参会人员大合影  

 


 

    路甬祥院士:

    1964年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毕业。1981年获得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并回国先后创办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室和研究所。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国际科学院理事会共同主席、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校长。

 

 

路甬祥院士:科技名词的规范化

当今世界即将进入知识文明时代,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创新成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信息和知识成为关键资源和引领发展的主导因素。作为一项支撑性的基础工作,科技名词规范化对于科学研究与创新、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与传播、科学教育与普及具有基础性作用,要深刻认识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的重要意义。

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科技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以汉语言文字为基本表现手段的科技知识体系,日益显现出中华民族语言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地位,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既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领域的基础性工作,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具有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科技名词工作对于推动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海峡两岸科技界、广大民众和媒体等方面的情况看,科技名词交流对照统一的发展趋势积极、向好。随着两岸和平发展、统一大业的进程,两岸及港澳地区的名词对照和统一的要求愈加显得迫切。

目前,我国开展的科技名词工作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从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医药卫生,到人文社会科学和军事科学,形成了相关部委和“四科”(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联合开展工作的新局面。这项工作已深入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科技名词的规范化,既是国家科技进步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支撑性工程,要把它放到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中给予定位,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求真务实地开展好这项工作。

建立完整体系

科技名词立法,对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解决科技名词审定、公布、使用和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促进科技名词工作长期健康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故此,科技名词工作不仅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也需要有很好的切入点和抓手,确立切实可行的阶段目标和措施。要进一步凝练现阶段的工作目标,务求重点工作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科技名词的立法,对科学与技术各个领域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知识积累和完善、学术交流与合作、教育出版、学科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各委员单位要共同推进。

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实际需要,适时调整工作布局,促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方面,要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工作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中长期目标和具体措施,坚持科学严谨、注重质量的传统,结合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抓落实,重点开展农业、资源和环境、国家和公共安全、医药卫生等领域的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逐步建设和确立完整的科学技术名词体系,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名词工作要紧密围绕这一主题。国家大力提倡的科学原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等,都离不开对科技新概念的定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也离不开科技名词体系的发展完善。科技名词工作要放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去定位,去检验工作实效。

在宣传推广工作方面,要围绕科技名词工作重点,抓住重要契机,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尤其要重视网络媒体的特点、优势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公益宣传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要重点在媒体出版、科研教学和专利审查等领域,大力推广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成果,创造全社会支持和自觉参与应用推广科技名词的新格局。

在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方面,要积极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学术科研机构,积极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努力在基础性研究、标志性学术成果、人才培养、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推进学术理论研究,提升学术水平,指导工作实践。

在促进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统一方面,要按照“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的原则精神,在国台办和国家语委的协调配合下,积极组织两岸专家开展科技名词的交流对照统一工作,继续抓好《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的编撰工作。

需要理论与创新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推动国家、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名词工作要可持续发展,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也不能没有开拓创新。要坚持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工作活力,保障科技名词工作可持续发展。

全国科技名词委要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等引入科技名词工作,从管理创新中要效率;要在继续坚持科学、民主审定的基础上,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继续探索完善科技名词的研究、审定、推广、共享机制,在构建科技名词知识库(知识云)、自动提取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及应用,实现科技名词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社会化,与社会进步协调发展。

科学技术名词工作以知识服务为核心,是以促进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基础性工作。做好这一工作需要奉献精神,需要提倡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思想境界,需要进一步明确科技名词工作理念,开展先进的科学文化建设。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以“科学民主、严谨求实、开放创新、敬业奉献”为主要内涵的科学文化精神,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不断促进科技名词工作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科技名词工作质量和普及、推广、应用水平,提升共同参与和共享的水平。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技名词规范工作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科技名词的审定公布既是科技工作,又是文化工作,对促进科技创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的工作不仅要为科技强国作贡献,也要为文化强国作出重要贡献,各项工作要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发挥好服务科技创新、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路甬祥院士为《飞鸿踏雪泥》序:中国的仪表、自动化发展历史久远 

 

 

中国的仪表、自动化发展历史久远。据《韩非子·有度》记录,远在战国时代已有了利用自然磁铁制成的指南仪器,称为司南。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年间就出现了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的指南车。
1925年,我们的前辈在上海建立的中国科学仪器馆开创了我国近现代仪表制造业。1928 年冬, 国民政府工商部鉴于工业试验与研究为发展工业之必要基础, 在呈请国民政府筹设工业试验所的呈文中称: “……国货之真伪, 制造之优劣, 既非目力所能鉴别, 亦非徒手所能分析,势不能不借助于精密之仪器……”。1932年,在已成立的全国最大的工业研究试验机构 ——中央工业试验所设立了电气工业试验室,聚集了我国最初的仪表科技人员。数年之中,依照国际通行的ASTM 标准,研制的检测仪器、试验设备达26个种类。
在抗战最艰苦的年月,西南联大等高校开设了《应用电子学》、《伺服机件》等课程,这是我国最早的仪表和自动化课程。之后,诸如钱学森、钱钟韩、王大珩、钟士模、沈尚贤、张钟俊、王良楣、杨嘉樨、李华天、郎世俊、周春晖、方崇智、疏松桂、朱良漪等不少有志者,他们矢志民族复兴,国家昌盛,科学文化的繁荣,凭借着信念与坚韧,奔赴海外求学、工作,而后归国从教立业,成为我国现代史上仪表和自动化领域内各领风骚的名师大家。
自建国60年来,特别是前30年,我国仪表和自动化行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艰难的环境中百折不挠成长发展,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我国仪表和自动化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创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1957年,受教育部委托,清华大学开办的生产过程自动化进修班,为我国培养出第一批从事自动化技术的高级人才,他们中的大多后来成了教育、研究、设计和产业单位的领军人才与核心人物。改革开放后的30年,我国仪表和自动化技术与产业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抓住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机遇,发展突飞猛进,仪表和自动化领域内的诸多空白被迅速填补,我国和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成就举世瞩目。
为彰显仪表与自动化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弘扬老一辈仪表和自动化人的历史功绩和锲而不舍的创新创业精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于2011年10月发出了《关于征集中国仪表和自动化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60年史料联合通知》。通过一年多来各方的共同努力,中国仪表和自动化60年发展史史料《飞鸿踏雪泥》终于出版了。
《飞鸿踏雪泥》收录的文章多是以第一人称记述的,是仪表和自动化人的亲身经历、亲手所为、亲眼所见,他们在穿越建国来的60年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和脚印。读了饱含深情记载历史的一篇篇文稿,看了一张张凝聚并唤起记忆的老照片,将人的思绪带回到前60年的历史进程。那些曾经的人和事,不仅让人领悟了历史赋予的深意,更让人体会到在“人”“事”之中所蕴含的规律和精神。这些文稿,这些照片是建国60年来我国仪表和自动化事业发展历史的宝贵素材。
60年中国仪表和自动化事业的发展历史,文献素材之多浩如烟海,实物、典藏之富犹如宝库。希望能把这件有意义的工作有始有终地坚持下去,以精析历史,启迪未来,回报社会。
60年已经过去,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飞鸿踏雪泥》埋藏孕育着未来的种子,作为在这个领域内曾经工作和奋斗过的一员,期盼《飞鸿踏雪泥》的出版能激励年轻一代的仪表和自动化工作者们在振兴中华,勇攀高峰的过程中成为参天大树,脚踏实地,展翅高飞。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