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所采取的调整措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一些措施则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模糊地带。其目的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抑制中国出口增长,二是刺激中国增加进口  近期,从公开媒体上有关美、欧、日针对中国的经济政策报道,可以认为有迹象表明,世界三大经济体已分别开始调整对华经济政策。其中,主要的政策调整包括,要求中国扩大美农产品进口、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和调整普惠制适用品范围、设置技术壁垒等。这对中国经济增长,尤其是出口将产生某种影响。对此我们应给予密切关注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以寻求应对之策。背景  美、欧、日三大经济体何以选择几乎相同的时间,即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调整对华经济政策。初步分析存在以下背景。  背景一: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强劲,统计数据准确可信。最有力的证明来自中国进口增长的数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大量进口各种工业制成品,特别是各种先进的工业设备,其中尤其需要重大技术装备类机械产品,以满足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要求。  1997年,中国进口工业制成品1137.5亿美元,至2002年进口额达到2459.3亿美元,是1997年的2.16倍。工业制成品进口额,一直占当年进口总额的70%以上,2002年占83.3%。今年1-5月,机械产品进口总额达358.52亿美元,同比增长57%,逆差144.48亿美元。进口的高速增长,证明中国经济增长真实可信。  背景二:中国有能力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能够承担入世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进出口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改革和市场作用的双重推动下,国内企业通过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和国际市场的磨合,逐步掌握国际市场通行的“游戏规则”,企业竞争力已有很大提高。入世后,中国企业能够承受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承诺的逐渐开放国内市场的要求;出口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充分把握住得到改善的外部经济环境,包括国内的政策环境和外部市场环境,出口得以增长迅速。  背景三: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资本选择回流。著名金融投资家索罗斯认为,在国际资本市场,资本总是在金融中心区和金融边缘区间来回流动。1997年之前,基本是流向金融边缘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又向金融中心区回流。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变动趋势看,1992至1997年,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增长趋势,1998年基本停止,1999年下降51.4亿美元。2000年停止下降,此后两年连续增长,2002年比1998年增加72.8亿美元。2003年上半年累计,实际到位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02.5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3%。据此判断,受美国和世界经济在2000年进入经济衰退和经济缓慢复苏期间,国际资本又从金融中心区流回边缘区。其中,中国是首选和主要的回流区域。对策  整体看,三大经济体所采取的调整措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一些措施则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模糊地带。其目的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抑制中国的出口增长,二是刺激中国增加进口。具体分析如下:  关于普惠制待遇:欧盟将于2004年上半年取消给予中国的普惠制待遇,其措施有合理合法性。就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而言,应已可以“毕业”并适应取消普惠制待遇的关税水平。但中国应向欧盟要求实施地区性区别对待。  中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在东、中、西三大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在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收入方面存在极大差距;中部与西部之间也有很大差距。  中国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此,可通过谈判,向欧盟提出要求,继续保留和给予原产地为中国中、西部地区产品出口的普惠制待遇。无论按何种标准,中西部地区仍是发展中地区。同时该地区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很小。  关于反倾销: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国外承认并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待遇。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WTO成员承诺在中国加入后15年内完全取消对中国出口进行反倾销调查时使用第三国价格的做法(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此项规定于中国而言,意味着在15年期限内,市场经济地位仍然不能在整体上自动获得。受这一规定的影响,中国企业已在多个国家和多个反倾销案的调查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裁定。  国外对中国出口商品实施反倾销的做法虽然合法,但并不合理。一个明显悖论是,欧盟已给予俄罗斯以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待遇。中国的市场化程度高于俄罗斯,但却未能获得这一待遇。对此中国应据理力争。同时,还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企业主动应诉,通过个案胜诉,可以积小胜而大胜,即先企业,继行业,最后是全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二是迅速组织以产品为主的行业协会。一旦该项产品遭遇反倾销调查,即以行业协会出面,代表全行业进行反倾销应诉;三是商务部应有专门的贸易代表,代表国家帮助企业与外国政府谈判。  关于技术壁垒:三大经济体设置技术壁垒,已给中国出口造成上百亿美元的损失。据商务部科技发展和技术进出口司调查资料显示,2002年中国出口产品因受国外技术壁垒影响损失达到170亿美元。  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为理由,对发展中国家设置技术壁垒。其行为位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模糊地带。对此可以在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贸易谈判“多哈”会谈中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应试打“进口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进口规模逐年扩大。预计从2003年到2005年的3年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我们完全可以打“进口牌”,引起发达国家之间的充分竞争,以达到减轻对中国出口产品设置技术壁垒的力度。  关于美拟限制我纺织品出口:该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中国企业出口能力在入世第一年内的过度释放,同时与美进口商大量进口也有极大关系。中美两国的产业结构呈现互补型,如美能够成功地调整产业结构,这本不是问题。在目前,可供考虑的选择是,依靠行业协会,通过协商调整各企业的出口额。因为这本质上是企业间的问题,政府不便于干预。如果不能在行业协会范围内协商成功,即使到协议期满的2009年,美仍然有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  关于人民币汇率:对人民币汇率及相关的问题,应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视角下予以统筹考虑,不能单纯地就汇率谈汇率。由此着眼,我们应首先考虑人民币国际化,进而思考上海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最后还要想到,未来可能出现的亚元,是以日元为基础,还是以人民币为基础。  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和不断增强的国力支持,人民币先在边贸地区,次在周边国家流通。目前,正处于区域化阶段,即突破周边国家界限,向更多的国家扩展。最后将完全实现国际化目标,成为世界各国所乐于接受的国际性货币。这样,坚持稳定的汇率,将有利于强化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势。  伴随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必须考虑上海作为亚洲进而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上海逐渐向国际金融中心方向发展。在这期间,坚持稳定的汇率和汇率形成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以上考虑,人民币汇率在目前应以稳定为好。稳定不是固定不变。随着经济的增长,国内改革的深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将自然缓慢小幅度地升值。(张苏平 齐援军)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自动化网莫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