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 之“创新自化成”收录关键词:无问芯穹 人工智能 可持续发展
  
  无问芯穹戴国浩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35岁以下创新35人,以稀疏计算与软硬协同创新突破AI算力瓶颈
  
  
  
  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MIT Technology Review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 简称“MIT TR35 China”)发布仪式在上海举行,现场汇聚众多中国青年科创先锋。会上,2024年度MIT TR35 China入选者名单揭晓,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戴国浩入选,获“先锋者”称号。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戴国浩
  
  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并表彰35 岁以下的、在技术前沿领域做出卓越探索的科技创新者。TR35 中国区的评选,以“In China, By China, For China”视角,持续不断的发掘那些最具潜力和创新力、并能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实现从“跟随”到“引领”跨越式发展的年轻人。同期入选的还有DeepSeek研究员邵智宏、OpenAI研究员姚顺雨、银河通用联合创始人兼CTO王鹤等人。
  
  
  
  2024《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完整名单
  
  “先锋者”称号,主要授予那些投身于引发未来创新活动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挑战技术极限,不断拓宽科学疆土的年轻研究者。
  
  戴国浩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作为电子设计自动化、系统与架构相关领域的的杰出学者,戴国浩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谷歌学术被引两千余次。他活跃于学术前沿,担任多个国际会议TPC和期刊审稿人以及Ph.D.Forum at DAC 2024联席主席等职务。他曾获得过FPGA2025,ASP-DAC2025,DATE2024,ASP-DAC2019等EDA领域和FPGA领域的国际旗舰会议最佳论文奖以及2021年NeurIPS BIGANN竞赛全球冠军,同时,凭借突出的学术及产业创新贡献,获评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帆奖、2024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24年算力中国·青年先锋人物。
  
  “工科的价值,在于从‘顶天的书架’走向‘立地的货架’。”2023年,戴国浩作为联合创始人创立了无问芯穹,带领团队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产业实践,推动稀疏计算库等10余项软著和发明专利落地,以解决实际应用中更大规模的算力需求问题。
  
  
  
  他长期致力于稀疏计算和软硬件协同设计的研究,其核心思想基于先验知识驱动的结构化稀疏、机器学习驱动的动态编译和细粒度并行的稀疏架构,通过降低任务量和提升硬件利用率,在芯片工艺和峰值算力较低的硬件上实现对高端工艺与高算力硬件的超越,将等效算力提升1了个数量级,显著提升通用人工智能的计算效率和能效。
  
  这些技术突破覆盖了云端模型-系统-芯片云端高效部署运行与终端的模型-软件-芯片终端联合设计实现,为AGI时代的算力普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终端,包括全模态理解端模型Megrez-3B-Omni、端侧动态稀疏引擎SpecEE、首个大语言模型定制推理LPU IP FlightLLM和首个视频生成模型定制推理LPU IP FlightVGM等;在云侧,包括推理引擎FlashDecoding++、半分离推理调度系统Semi-PD和推理系统通信加速方案FlashOverlap等。
  
  戴国浩表示:“很荣幸能入选MIT TR35 China。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稀疏计算和软硬件协同设计的研究创新工作,也希望为研究与产业界培养更多‘交叉型’人才,以我的行动鼓励更多年轻人敢于挑战已知,探索未知,用好奇心和创造力引领未来技术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