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家新质生产力与智能产业发展会议“具身智能”平行会议成功举办
【ZiDongHua 之“会展赛培坛”收录关键词: 中国自动化学会 新质生产力 智能产业 具身智能】
【CAA新闻】2025国家新质生产力与智能产业发展会议“具身智能”平行会议成功举办
CAA
智慧起航,共创未来
2025年5月25日,2025国家新质生产力与智能产业发展会议“具身智能”平行会议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具身智能专委会承办,深蓝学院协办。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同济大学教授陈启军担任主席。大会吸引了众多科研学者、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参与。本次会议聚焦国家“培育具身智能未来产业”战略部署,围绕人形机器人、多模态感知融合、端到端大模型等核心领域,深入探讨技术创新、产业协同与生态构建路径,同期发布了中国自动化学会“CAA数字人才技术技能提升工程”具身智能机器人培训专项。
会议由同济大学刘成菊教授主持。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同济大学教授陈启军致辞,从学术前沿和战略层面解读具身智能发展趋势与方向。

会上,中国自动化学会“CAA数字人才技术技能提升工程”具身智能机器人培训专项启动。启动仪式上,中国自动化学会联合深蓝学院、睿尔曼智能、加速进化、元客视界等具身智能教育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共同发布启动。该培训专项推动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协同构建,着力破解智能机器人领域核心技术人才缺口难题,进一步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清华大学教授赵明国作了题为“人形机器人腿足上的具身智能”的报告,将人形机器人踢足球视为腿足上的具身智能问题,从本体感知运动(如跑步踢球)到环境交互控球,最终实现多机协作对抗,通过对腿足具身智能的能力定级,助力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加速发展。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郭迪作了题为“具身协同与交互”的报告,针对具身协同感知,从任务分解、任务分配和任务调度等方面介绍多智能体的具身协同。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智能体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来提升其学习性能,使得智能体能通过在环境中的探索,不断学习并更新自身知识。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助理研究员袁雷作了题为“强化学习赋能下的多智能体具身智能”的报告,深入分析了开放环境中多智能体系统落地面临的核心挑战,分享了团队利用强化学习在动态任务分配与适应性学习方面的最新突破,为解决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场景的复杂协同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教授史淼晶作了题为“引导多模态大模型实现复杂智能感知”的报告,围绕如何引导多模态大模型实现复杂智能感知,聚焦利用文本信息对复杂视觉信息的知识增强以及知识解析,其应用案例涵盖自然场景下的物体检测、目标计数以及医疗场景的生理信号检测、内窥镜智能检查等。
南方科技大学副研究员周博宇作了题为“自主空中机器人主动感知与移动操作”的报告,分享了在无人机实时规划和主动感知策略方面,以提升无人机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的研究,展示了自主空中机器人在有效和高效地导航、探索环境和与复杂的现实环境互动的潜力。
地瓜机器人算法技术副总裁隋伟博士结合产业实践,作了题为“地瓜机器人在具身智能方向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分享了公司在数据仿真、机器人上肢操作与下肢运动控制方面的探索经验,并剖析了当前具身智能技术从“Robotics+AI”向更高级形态演进所面临的数据、模型与工程化挑战。
圆桌对话环节由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郭迪主持,吉林大学副教授高一星、南方科技大学副研究员周博宇、北京元客视界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陈溥、睿尔曼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架构师战秋成、地瓜机器人算法技术副总裁隋伟共同就“具身智能落地关键和发展趋势”展开讨论。各位专家从多维度剖析了具身智能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强化技术融合,推动标准建设、构建开放生态、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同绘制具身智能持续发展的产业新图景。
本次平行会议,从学术前沿与产业应用双重视角,提出具身智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政府政策引导、学术界前沿探索、产业界工程实践以及资本力量的多方协同推动下,我国有望在具身智能领域形成独特优势,进而引领具身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新浪潮。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学术界与产业界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平台,为促进具身智能技术创新、加速产业落地、构建繁荣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共同开启具身智能发展的新未来。
我要收藏
点个赞吧
转发分享
评论排行